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相见华罗庚

2013/12/21 11:32:04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94
分享到: 更多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满头银发的华罗庚正站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课堂上滔滔千言,他先用中文继而改用流利的英语做学术讲演。这是华罗庚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的邀请,在访日期间做的第一场讲演,台下坐满了日本数学会的成员。此时的华罗庚面带笑容,越讲越兴奋,甚至脱掉上衣,解下领带。一个小时零五分钟后,华罗庚结束这场原定五分钟的讲演。在排山倒海的掌声中,他欣然坐下,准备讲最后一句话时,却突然身子一歪,顺势倒下,永远地失去知觉。

 
  时间把华罗庚锁定在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共走过74个岁月。
 
  2010年11月12日,北京,天空阴沉得有些压抑。一位老人手捧一束白百合,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座墓前,老人久久凝视着墓碑上的照片,深深三鞠躬,那天正是华罗庚100周年的诞辰。老人名叫赵迎路,是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的一名老队员,同时也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的一名老工人。
 
  他曾在1972年和1975年两次见证了华罗庚来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两场相见之后,赵迎路一直觉得自己受华罗庚启发很大,让他至今念念不忘。
 
  往事可追矣。
 
 “华罗庚要来了”
 
  对于华罗庚其人,已故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应用数学家徐贤修曾作《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怀念华罗庚先生》一文概括之:华先生是一位有旷世奇才的数学家。他出身贫寒,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
 
  华罗庚逝世后,美国传记作家斯蒂文曾出版《华罗庚传》一书,书中称华罗庚为“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数学家”。数学界认为,华罗庚先生在“数论”、“代数”和“多元复变函数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是无人可及的,是这三个数学分支的绝对性的开路先锋与掌门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华罗庚以他的《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和“华氏定理”名满天下。这位世界级的中国数学家对当代数学潮流有着标杆性的作用。
 
  1972年冬天,华罗庚要来山西,跟着他一起来的有他的学生,还有代表他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数学理论:优选法与统筹法。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早在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他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一直努力尝试着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华罗庚开始了一面在中国科技大学上课,一面带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这个想法得到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支持。1964年初,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信中说:“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这让华罗庚鼓舞不已。他很快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然后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华罗庚后来在诗中描写这一段经历:“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是他当时生活的生动写照。及至1965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他,勉励他“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这已是后话了。
 
  赵迎路回忆道:“当时华罗庚搞应用数学可谓做到了面面俱到,从老太太蒸馒头到老大爷炸油条,他都可以把数学理论应用进去,而这其中应用的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点’。”给赵迎路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华罗庚拄着拐杖的身影。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母亲病逝,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当时几乎毁了他的一生。这场病从旧历腊月开始,足足病了半年。当时请来的老中医已经放弃,偷偷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然而“奇迹”最终出现了,他并没如医生断定的那样夭亡,而是在第二年端午节那天,自己起床了。但这场大病不死的奇遇最终未能使华罗庚恢复如初,而是留下了一个“终身缺憾”。 华罗庚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是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友人曾这样描述华罗庚走路:迈步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这位幽默的数学大师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也是在这样步伐中迈向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的大门,汾酒厂的工人争相奔走相告,“华罗庚要来了”。
 
再见!华罗庚
 
  年轻的赵迎路大学毕业后,进入汾酒厂工作。他记得华罗庚给推优小分队说:“应用科学一定要搞基础研究,三五年就能出大成果,而且是世界一流的成果,”在山西,推优小分队逐渐壮大,后来赵迎路也被吸纳进去。
 
  在华罗庚的指导下,汾酒厂成立了新法学习推广组,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老师傅和技术人员对汾酒酿造、大曲生产、竹叶青酒配制等多项工艺进行了优选和统筹设计。
 
  寒冷的冬天,华罗庚走到每个酿酒车间都要给大家讲一段,晚上给工人们上课。赵迎路还记得:“是在汾酒厂的大礼堂,太原十二月特别冷,华罗庚走起路仍然是一拐一拐的,那个时候他才六十五岁。他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讲黄金分割点、折叠法和对称法。谈找出关键点,抓关键因素,靠生产和管理经验,把最关键的点找出来。一个事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从中找出最主要的因素,多快好省选优等等。当时汾酒厂的三个负责人常贵民、刘山满、张国庆陪着他。”
 
  华罗庚白天深入车间同工人、技术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晚上讲给更多的人听,赵迎路还清晰地记得,一连几个晚上,到会的人挤满了整个大礼堂。如竹叶青酒的药材冷浸和热浸的优选,煤炉的加煤量的优选等。短短几天内,优选法在生产中取得了效果。就汾酒厂而言,共取得12项成果,有3项成果选入了《优选法成果选编》里,纳入汾酒、竹叶青、大曲的工艺使用当中,解决生产关键52项目。增产51.256万元,节约17.346万元,共计68.622万元。这为汾酒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当时的华罗庚讲课的主要内容还是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赵迎路也在下面听,让他现在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当时华罗庚用“粉笔为什么这么长”来举例子,他说,这都是常年积累下的结果,这么长比较合适,太长容易断,太短不好用。华罗庚深入浅出地讲到,“生活处处有优选,生产上更是有”。
 
  这给赵迎路很大的启发。“我数学学的不好,大学毕业好多年后,这个时候我受到启发了。当时,在酒厂我觉得自己是个小人物。作为一个车间技术员,每天都在想怎么把生产搞好,话特别少。巴斯德说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当时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华罗庚的启发下发芽了。”
 
  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华罗庚再次来到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在他的指导下,汾酒酿酒经过反复的试验,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是确定了竹叶青酒药材浸泡最优时间和最佳温度,根据这个成果,汾酒人结合竹叶青酒的传统技术,总结出“十条秘诀”、“四大先进操作法”、“十大技术措施”,使竹叶青酒的质量渐臻佳境。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和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竹叶青酒蝉联“中国名酒”称号,并于1987年荣获巴黎国际酒类展评会金奖第一名,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中国保健食品。
 
  1975年,赵迎路在汾酒厂见过华罗庚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和他相见。十年后的一天,赵迎路从报纸上看到了华罗庚猝逝在日本的新闻,让已是中年的赵迎路怅然不已,他知道自己再也无缘见到华罗庚了。
 
  在受到华罗庚讲课的启发之后,赵迎路深入研究,多年后写了一篇论文《应用经济数学方法解决汾酒挖潜》以作纪念。他认为,华罗庚的应用数学方法对汾酒发展影响深远。首先应用汾酒科学配料方法提高了汾酒的清香回甜率,应用优选法、0.618法,产品合格率和清香回甜率均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而且这些经验成果至今仍在推广使用;其次多因素优选取得了多项成果,多因素正交实验法还应用到了新产品的开发上,获得了广泛赞誉;再次,经济数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后建立汾酒生产数学模式,深化了对汾酒规律的认识。
 
  2000年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的90周年,赵迎路作了《企业急需数学解困》的书面发言。他说,今后的方向依然是沿着华老开辟的方向前进,运用开拓数学方法,优选法、统筹法在生产、经营、销售各方面开花结果,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010年11月12日,参加完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的赵迎路,回去撰写了上万字的《此生惟愿长报国——缅怀人民数学家华罗庚》。在前言中,赵迎路动情地写到,“斯人长逝,但他的精神长存,他爱国、求实、创新、奉献,这是他践行的灵魂精神,我们纪念他、怀念他,最好的行动就是要继承他的灵魂精神”。
讲述人赵迎路
 
  赵迎路,高级工程师。历任汾酒厂技术员、车间副主任、研究所所长、质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曾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二等奖。代表作有《清香汾酒的酯化研究》、《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汾酒发酵最高品温的研究》、《汾酒优质高产规律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