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警惕产业园的“泡沫效应”

2013/12/27 16:32:1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96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天津国际酒饮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建设,该项目占地总面积达900亩,投资约60亿元,计划打造为国内最大的酒饮集散地。近年来,在全国类似这样的酒类文化园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往往占地面积广阔,投资金额巨大。如河南商丘的华夏酒文化产业园,占地近500亩,总投资10亿元;安徽芜湖的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55亩,投资额达13亿元,而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安徽滁州的世界之醉酒文化博览园项目,占地面积多达3000多亩,投资总额47亿元。

    
 
  酒文化园区的建设热潮,与近年来酒类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有着直接联系,相比于投资酒类生产企业或酒类流通贸易,酒文化园区建设的背后又是一笔怎样的经济账呢?从这些园区项目的规划初衷来看,多以酒文化为引子,衍生出旅游、贸易、商业、仓储、物流等功能,对于酒类行业的形象提升、文化传播和营销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呢?
    
 
  酒文化体验旅游往往被作为这类园区的核心经营板块,为园区聚集人气,进而吸引酒类产业链的各种上下游资源,带动其他经营板块的运转。但是与很多名酒企业、名酒产区相比,这类新建园区在酒文化的体验旅游方面难有竞争优势。其设想的酒类流通中转站功能,要与现有的酒类商业流通体系相结合也有较大难度。仅从酒文化产业、酒类商贸的角度来看,这些“庞然大物”的直接效益其实并不明显,缺乏长远有效的造血、供血功能。
    
 
  部分酒文化园区另有一套获取丰厚回报的盈利模式。从一些酒文化园区项目的在建情况来看,酒文化展示区、博物馆、体验馆等设施所占面积极其有限,而高档别墅、住宅、商业项目则成为园区主体部分。有了酒文化的品位点缀,这些住宅和商业项目虽身价不菲却仍发售良好,为整个酒文化园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投资角度来看,这种“移花接木”的酒文化产业园项目貌似颇为“高明”。酒文化搭台,商业地产唱戏,相比于投资酒类生产企业或酒类流通贸易,其利润回报更高,收益周期更短,经营风险也更小。但同时我们也不免担心,酒类行业的自身利益是否会受之影响。
    
 
  以酒文化项目的名义获得土地,却用作其他经营目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极可能为酒业招致风险。随着囤积在“酒文化”名下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酒业发展受到的制约难免越来越多,当年一顶“与民争粮”的帽子就使白酒行业被限制至今,若再落下“与民争地”的口实,对整个酒类行业无疑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酒文化产业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地产、商业等项目开发上,酒文化项目却只是走个过场,大打折扣。这对于酒业文化形象的树立、传播很难起到积极作用,而使酒文化以一种浮躁、肤浅的姿态呈现于公众面前,这同样不是酒业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酒类行业内不乏优秀的文化园区,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效提升了酒业文化形象与内涵。像山西的“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依托汾酒杏花村的品牌和文化资源,在生态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激活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更繁荣了白酒经济。而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则充分将“酒文化”转变为第一生产力,截至2013年10月,该园区已累计申请专利432件,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累计注册商标822件、国外注册商标2件、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老字号等国家级商标13个,参与行业标准制定95项,俨然是中国白酒的“硅谷”。
    
 
  正如酒文化有“真伪”之分,方兴未艾的酒文化产业园建设同样内藏玄机,虽不断有投资方放出豪言,描绘一片壮观前景,但必须看到,在这股热潮和热情的背后,存在极大的“泡沫”成分,还需时间的检验和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