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谁来传承手工花雕坛工艺?

2013/12/28 11:26:4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26
分享到: 更多

 

 
 
     花雕酒大家都知道,花雕酒坛,知道的人却不多。在浙江杭州萧山区坎山镇,农家结婚、生孩子、乔迁、拜寿都流行送一坛黄酒。酒喝完了,酒坛子却得保存下来,因为花雕酒坛,那可是大户人家炫耀自己有钱、有文化、有身份的本钱。 
 
 
     在萧山、绍兴一带,婚嫁喜庆送花雕酒坛,本是代代相传的民俗,但传到现代已逐渐式微。花雕酒坛的民间艺人,如今在杭州仅存一位,即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戴春荣。
 
 
     坎山镇,一间很不起眼的民房内,摆放着若干大大小小、做工精美的花雕酒坛,这里是工艺美术大师戴春荣的工作室。一踏入工作室,视线便被花雕酒坛那五彩缤纷的艺术造型所吸引。坛有大小,但坛上用沥粉彩绘或油泥堆塑的人物、花卉、鸟兽,个个神采飞扬。
 
 
     “现在很多酒坛即使有图案,也大都是印上去的,没有手工雕刻的。真正的花雕酒坛全部由专门的工艺师一笔一笔画好,然后堆塑而成,做工非常精致。”68岁的戴春荣两鬓早已花白,精神却不错。一聊起自己拿手的“宝贝”,他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以前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条件买花雕酒坛的,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这种能力。老底子酒厂就依做寿、子女出生、子女做官等不同需求来设计图案和文字。”戴春荣说,每一个花雕酒坛都包含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 
 
 
     花雕酒坛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一点不能分心。底图好不好决定着后一道工序‘堆塑’能否成功。”戴春荣说。 
 
 
     花雕工艺师们首先要选好各种各样的酒坛子,根据各自特点创作图案,然后把生铜油煎熬冷却,加上瓷土粉搅拌揉成“油泥”——有点类似于小孩子玩的橡皮泥,但韧性和可塑性要好很多。 
 
 
     接着就在上完色的酒坛上“堆塑”,这是花雕酒坛最考验功力的环节。 
 
 
     “‘堆塑’就是用油泥在画面上堆出立体的效果,有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样。这种手法最早在敦煌莫高窟的画壁上用过。”戴春荣说,以自行配制的油泥作为堆塑的原料,在酒坛上进行手工堆塑雕刻,形成立体形高浮雕艺术风格,最后进行漆色描绘配色。 
 
 
     一个花雕酒坛要经历打磨、上色、沥粉、堆塑、精雕、彩绘6道工序。 花雕酒坛纯属手工制作,集中国文学、历史、书法、美术、民俗等学科于一体,是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 
 
 
     “可惜,现在市场上很多花雕酒坛都采用印刷术,大批量生产,真正纯手工的技艺已慢慢失传。” 说起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戴春荣摇头叹息。 
     早几年,他曾收过100多个农家徒弟,现在只剩下15个。最长的一个徒弟学了23年。 
 
 
     “做这行,不但要有绘画功底,还要耐得住寂寞。一般,第一年练基本功,第二年学结构,第三年才有可能拿起画笔。没个3至5年是出不了师的。”戴春荣说,为了培养更多接班人,他不止一次去中国美院请专业老师,教徒弟们绘画基本功。 可是,半年的培训期一过,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太难了,主动放弃。 
     戴春荣说,他年纪大了,很想再收一些有绘画功底、有创作想法的弟子。毕竟,花雕酒坛工艺需要跟着时代进步,不断创新。 
 
 
     早在宋代,酒乡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一户人家生了女孩,满月之际,便会把酿得最好的黄酒,灌装在陶制的坛内。密封后,埋入地下储藏。待女儿长大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并请当地民间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亲婚嫁的礼品。人称“女儿酒坛”,清代中期发展为“花雕酒坛”。 
 
 
     源于春秋,盛于明清的花雕酒坛,曾经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最早出口记录在晚清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精美而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花雕酒坛一度远销东南亚国家,并被列为我国政府赠送的国礼,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局面渐渐改观,转为内销为主。 
 
 
     现在送花雕酒坛的习俗重返绍兴农家,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尤其在农村,家里有人结婚,总喜欢送上几坛写满祝福的酒。酒喝完了,彩陶酒坛留下做纪念珍藏,十分有意义。”戴春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