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这一生就是为葡萄酒而来的。”奥德曼葡萄酒庄董事长徐义这样对《华夏酒报》记者说。
1997年,徐义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当年血气方刚、满怀梦想的他,还徜徉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理想主义的世界里,对葡萄酒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向往。
如果说,刚出校门的徐义当时还处在对葡萄酒朴素的认知阶段,那么一个偶然的机遇则使徐义彻底与葡萄酒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那是1998年夏季的一天,徐义到杭州出差,与朋友到酒店里吃饭。他们看到酒店一楼能容纳几百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从一楼到二楼,又从二楼上到三楼,都是人满为患。更令徐义吃惊的是,整个酒店里的饭客80%以上都喝葡萄酒。
虽是偶然发现,但徐义却从中看到了一个问题: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葡萄酒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葡萄酒的市场容量是难于考量的。这次偶然的“邂逅”,使徐义的从业思路逐渐清晰、明朗了起来,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从业信念:“我要投身葡萄酒事业。为这个事业,也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和奋斗,不达目的势不罢休。”
挥之不去的记忆
杭州归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徐义怀揣梦想,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他的葡萄酒事业。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家乡——山东德州。在这里,不仅有着他所熟悉的父老乡亲,还有着适合酿酒葡萄生长的土地和环境。
徐义应邀来到当地的一家葡萄酒厂工作。当时,这所葡萄酒厂刚刚兴建,面对全新的葡萄酒厂和自己全新的生活,徐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他同工友们挥汗在生产一线,晚上他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继续深入研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家酒厂的葡萄酒生产很顺利,他们望着自己生产的葡萄美酒一瓶瓶的下线、装箱、外运,从心里感到自豪和兴奋。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是和想象的那样美好,考验和挫折随即而至。当时,全国各地葡萄酒生产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厂犹如雨后春笋。产量上升,而酿酒葡萄的供应却出现短缺,为了不影响生产,一些厂家开始降低酿酒葡萄的标准,从而导致了葡萄酒品质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的销售,徐义工作的葡萄酒厂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徐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断“上书”领导,一再阐述“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观点。然而,他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被采纳。
很快,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有些市场开始退货,有些市场得而复失,加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两年以后,这家葡萄酒厂已经难以为继。
这样的结果虽然令徐义非常失望,但是他不会就此罢休。痛苦之后,徐义又重新踏上了寻求之路,他要寻求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片“圣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义邂逅了东北的一家葡萄酒企业。虽然这家企业的老板对葡萄酒行业很陌生,但是舍得投资,追求规模效应和“现代化”,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企业做成中国之最。
当时,在这个企业里,徐义负责酿酒。他懂得,做葡萄酒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循葡萄酒酿造的规律,循序渐进,保证质量。就像国外先进的葡萄酒庄一样,有些在国际上非常著名的酒庄,其规模不一定大,而且工艺还比较传统,他们追求的是葡萄的栽培、葡萄树的树龄和葡萄的品质。所以,酿出来的酒非常鲜美、出众。
出于这些考虑,他反复与老板沟通,希望老板能采纳他的建议,改变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然而,老板非但不听,后来反而变本加厉,而且根本不尊重徐义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和观点。对此,徐义很是苦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徐义毅然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他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发挥自己才能的土壤和环境。
徐义在迷茫之中忽然想起,一年前自己去东北葫芦岛的时候,曾经认识了一位葡萄酒的老板。那时,他刚刚兴建葡萄酒厂,现在肯定需要人手,特别是需要像徐义这样的专业人才。于是,徐义就投奔葫芦岛而来。
对于徐义的到来,那位老板很高兴,不但给徐义优厚的待遇,而且还委以重任。面对优厚的待遇和重任,徐义并没有心动,他反而开诚布公的告诉老板,自己不是为钱而来,而是为做葡萄酒的理想而来。半年内他不要工资,他需要磨合,若磨合的好,他就留下来踏实工作,如果磨合不好就各行其道,互不相伤。
老板同意了徐义的要求,徐义也以“观察员”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然而,通过不到半年的观察,徐义发现,这个老板同样是个急功近利型的。徐义又一次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
搭建自己的舞台
面对三次从业,三次不欢而散的结局,徐义心灰意冷,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即便坚持下来其前景如何?徐义不得而知。然而,直觉告诉他,他挚爱着这个行业,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必须坚持。同时,他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唱好葡萄酒这出戏,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让自己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2001年,经过深思熟虑,徐义决心自己干。他这一想法得到了昔日曾是同事的共鸣,于是,他们两个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德州创业。
靠着筹借来的资金,徐义在德州的黄河涯租赁了厂房,购买了设备,开始了一切筹备工作。
酿酒需要葡萄,葡萄需要自己种植,可是徐义他们没有土地。经过多方联系,徐义发现,在德州有许多河滩地一直闲置,其土壤是沙土地,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徐义就找到河滩地的承包单位,提出由承包商投资种植葡萄,建立发酵站,由徐义提供技术,负责酿酒,利润按比例分成,承包方愉快地接受了合作方案。这样一来,徐义他们即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解决了原料问题,为启动公司奠定了基础。
事情有了眉目之后,徐义给自己的公司注册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德州奥德曼葡萄酒庄”。公司虽有了,但是徐义心里明白,德州市场葡萄酒品牌应有尽有,省内的、国内的甚至世界的名牌都在德州占有一席之地,随便拉出一个来,都比自己的大。公司能否存活?能坚持多久?不得而知,他只有咬紧牙关往前冲了。
“人缘好了处处都有贵人相助。”徐义深有感触地说。一次,徐义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那人自称是河北某地的一个经销商,听说德州有个“奥德曼”葡萄酒庄,想过来看看谋求合作。
接到电话,徐义犯了难。让人家来看什么呢?此时,公司产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厂房又是那么简陋,办公条件那么艰苦,人家来看了实底肯定不愿意同我们合作;可不让人家来也不行,会让人产生怀疑。但最终,他们还是把那位经销商请了过来。
徐义骑着摩托车将那位经销商接到公司,那位经销商看了公司后,不但没有立即走人,还表达了合作的愿望,晚饭就在办公室里自己做,睡觉就和徐义挤在硬板床上。第二天,那位经销商要回去了,临走时掏出了3万元现金,对徐义说:“你一旦有了产品就第一时间送给我,如果做不起来也不要紧,我这3万元就算是和你交个朋友的投资。”
拿着这3万元,徐义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决不能辜负人家的一片心意。从那以后,徐义他们咬紧牙关,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一步一步往前走。经过几年的发展,奥德曼酒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健地发展了起来。虽然比不上国际国内的大品牌,但却是在按照徐义的思路、尊循葡萄酒的酿造规律而来,目前,在德州地产品牌中首屈一指。每每讲到这些,徐义就感慨地说:“这都是给逼出来的,如果不是三次碰壁,如果不是许多朋友的相助,公司能否走过来也是个未知数。”
让品牌慢慢发展
在与徐义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徐义几次都提到一个“慢”字。他说:“葡萄酒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要遵循。作为一个真正的葡萄酒从业者,必须要懂得坚持什么,舍弃什么。”徐义说:“人们对一个品牌的认可和认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可能很长,所以要有耐心,决不能靠一些小聪明和小手段来获取短暂的‘收获’,这样做就是饮鸩止渴”。
徐义说,他时常告诫自己,必须把握住三个基点:第一就是以健康的理念作品质。徐义认为,在葡萄酒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对葡萄酒品质的坚持,这是底线,不能超越。第二就是以健康的理念做市场。常年来,徐义他们最主要的方法是让消费者免费品尝。一开始,消费者不知道德州还有个“奥德曼”品牌,接受起来有困难。但是,当他们品尝了以后,都认为这酒挺好喝,慢慢的回头客就多了起来。对于一些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的活动,徐义就免费赠送葡萄酒。这样做一是可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二是也算是对社会的回报和感恩。
徐义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奥德曼品牌在当地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占有了当地的主流市场,下一步考虑向外部市场发展,譬如江浙和福建一带的市场,这也是品牌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就是以健康的理念做文化。徐义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消费者喝了葡萄酒后反应上头。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葡萄酒有问题,而是他们的饮酒方法有问题。这些人喝葡萄酒犹如喝白开水,一个人一次能喝两、三瓶,而且是大口大杯的痛饮。这样不仅感受不到葡萄酒的美妙,还伤身体,徐义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西方人喝葡萄酒是小口品饮,而中国消费者往往是大口痛饮,这种文化的差别,也造成了国人对葡萄酒的认识和认知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义他们经常免费组织培训,近年来已经做了近千场。他们还发明了“奥德曼喝法”,这种喝法是:小杯盛酒,大口干杯,适可而止,不可超量。这样既保证饮用者满足“豪饮”的面子和热情,又不至于喝多超量。
“不管是做品质、做市场还是做文化,都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我们的奥德曼品牌在当地市场已经是知名品牌了,但是同国内、国际的大品牌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仍然不急,慢慢发展,让品牌在慢节奏中自然成长。将来我老了的时候,还能陪伴着奥德曼品牌安享人生,岂不是一件最为快乐的事情?一生的事业总比一时的事业要幸福得多。”徐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