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企业家要学会“作秀”

2014/2/26 11:42:5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413
分享到: 更多

  据说30年前乔布斯埋下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装入了诸如丽莎鼠标、啤酒之类的日用品。最近有人把它挖出来,因为时间跨度太小,人们并无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但全世界的媒体都一本正经地作了报道。

  这就是明星企业家的明星效应,乔布斯已经死了,但他的传奇还在被世界各国的人们说道。与此同时,很多人发现苹果公司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创新能力,随着竞争对手在产品研发上后来居上,市场对苹果的表现越来越失望。然而在一些人心目中,苹果是乔布斯的呕心沥血之作,仍然代表着某种时尚。

  奇怪的是,国内对所谓“明星企业家”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一些媒体呼吁“明星企业家”远离媒体。王石、潘石屹、任志强等“明星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都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脸,虽然给企业省了点广告费,但也经常引发公众质疑,认为他们实际上得不偿失。

  有人干脆提出“企业家的过度明星化”命题,呼吁中国企业家向任正非学习,远离尘世喧嚣,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默默耕耘,闷声发财。

  其实,这是对“明星企业家”或曰“企业家明星化”的极大误解。

  一说到“明星”,人们很自然想到娱乐圈,一些男男女女不断制造绯闻或其他噱头,引来万众瞩目。然而,巧用明星效应的,最早不是娱乐圈,而是宗教、政治领域。宗教把创教者奉为人类先知,帝王们把自己包装成“天之子”,其实都属于造星造神的宣传体制。

  宣传,也是企业的主要营销策略之一。我们不妨留意一下书店里的展示台,现在美国、日本、法国的企业家传记很多。美日企业家都被塑造成“创新大师”、“管理之父”或者“股神”,法国企业家则主要是些“时尚教主”。传记造星造神,再通过其明星与神的光环强化公众对其产品的认知与认同。制造明星效应,显然是一种企业营销策略。

  国内否定企业家明星化,是因为人们基于一种扭曲的企业家明星化现实,误读了“企业家明星化”本身。国内企业家所谓明星化,本质只是娱乐化,通过不断制造话题,增加曝光率,把自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娱乐版新闻人物,跟他们的企业与产品没有关联性。

  而在美欧日,企业家之成为明星,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战略谋划、经营管理方面极为成功,其影响力既是大众传媒追捧的结果,很多时候也属企业家主动为之。索罗斯本是一名金融投机客,但他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向全世界推销他的价值观、社会哲学,把自己塑造成“有理想、有追求、负责任”的投资家形象。

  乔布斯更是花重金雇请前cnn董事长和《时代》杂志总编艾萨克森亲自操刀撰写《史蒂夫·乔布斯传》。这部传记向世人呈现了一名“伟大创新者”的铁汉形象,帮苹果赢得无数粉丝。企业家的此种明星化,传播了其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属于高级的文化营销。

  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家不是“过度明星化”,而是明星化不得其法。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一种企业资本,在全球化时代,它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民营企业家30年白手起家,并不缺人生传奇、商战谋略,适宜开展文化营销。可惜的是,有的人只是在娱乐道路上狂奔,也称得上明星化了,但他们的企业实在是无福消受。

  美欧日企业家明星化出场,其实是一种进攻的姿态。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必须携文化的风雷,我们必须包装一批中国的明星企业家。“中国制造”要向价值链高端攀登,企业家明星化就是一个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