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白酒经销商转型 华致酒行优化产品结构抵御寒冬

2014/4/2 10:36:1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02
分享到: 更多

  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更需要根据自身的渠道资源来选择多品还是单品运作。渠道不匹配,组织结构分工不清晰,人员跟不上,品牌越多死得越快

  白酒行业的调整在继续,酒企和经销商的转型也在加剧,特别是受“三公消费”政策影响下的那些经销商们,在过完2013年苦日子后,纷纷抛出新的战略来应对酒业“寒冬”。

  酒企大商为转型忙碌

  优化产品结构抵御寒冬

  在第90届糖酒会上,原五粮液最大经销商银基集团推出贵州鸭溪窖系列酒,其产品定位则是中低价位,而银基的举动,也成为白酒行业经销商转型的案例引发业内外人士的的关注。

  事实上,受经济放缓及政府厉行节约等政策的持续影响,作为五粮液和茅台重要合作伙伴的银基集团,截至9月底亏损扩大至7.7亿港元,面对巨额的亏损,其转型迫在眉睫。

  银基集团主席梁国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十月份,银基集团开始好转,行业最低迷情况已过去,相信未来两年销售情况会有所改善,公司未来会积极拓展中低端白酒市场,发展电子销售渠道。

  梁国兴表示,集团上半年开始大力拓展中低端白酒产品,由于低端白酒毛利较高端白酒高三至五成,预期明年集团的毛利率将高于现在的14.8%,并希望未来两年集团高端及中低端白酒销售比例各占一半。

  而此次推出贵州鸭溪窖系列酒,其目的就是补位终端中低价位酒,未来将现有渠道扁平化至三线、四线城市,以支持中低端产品的销售策略。

  由于银基集团是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其2013年年报并未对外公布,对于公司销售数据,在梁国兴看来,在业绩发布的敏感期内不宜对外表露。

  不难看出,银基集团去年与茅台达成合作后,其与国内其它大型企业也做合作。另外,公司并购了贵州鸭溪窖酒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资深酒业专家晋玉峰看来,经销商的转型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参股或控股上游白酒企业;二是,在线下加大连锁店的经营;三是,如果仓储有足够大,可以做物流配送。

  而从银基集团近年来的战略看,公司已经拥有上游酒企,并入资中酒网做o2o,而线下的传统渠道也成为银基转型中的一个有力支撑。

  另外,同受“三公消费”政策影响较大的经销商,华致酒行也加快了转型步伐。其与美国最大的制造商星座集团签订30年的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发展世界葡萄酒销售额第一品牌“蒙大菲”在中国的业务。这是今年继携手世界葡萄酒大师在京东推“阿伦绚葡萄酒”品牌之后,华致酒行在进口葡萄酒领域的又一次出手。

  对于进军葡萄酒行业,在华致酒行董事长吴向东看来,“限制三公消费”政策这两年对华致酒行的影响较大,好卖的酒不赚钱,赚钱的酒卖不动,公司为此也也很困惑,如何找出路,是华致近两年考虑的事情,但是,华致一直走的是高端高品质酒,选择葡萄酒这块沙地,也是看中了葡萄酒行业未来的发展。

  转型要符合自身体制

  多产品并非是出路

  “高端酒消费的潮流已经变了,未来酒行业将回归理性”,这是吴向东对酒行业的研判。

  白酒行业的调整依然继续,行业洗牌是大势所趋,酒企和经销商们如何转型牵动着行业的心,也牵动着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 海通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闻宏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在糖酒会上与经销商和酒企的沟通,也印证了之前对酒行业的研判。“酒行业在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在变化。”消费者的回归、渠道回归和产品的回归成为时下白酒业的主旋律。

  而上述华致酒行和银基集团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在白酒行业调整期,经销商所受的影响之大。

  如何转型是酒企和经销商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单一的高端产品线向中低端价位产品线下沉,调整产品结构成为酒企和经销商都在做的事情。但是,丰富产品线后真的能救这些转型中的酒企和经销商吗?

  安徽孟跃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跃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丰富产品结构是每个酒企和经销商都在做的事情,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之举。不过,经销商的转型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因此,在此轮转型中显得较为被动。

  孟跃表示,当前经销商大多很迷茫,总觉得选择的产品越多,结构就越稳定。不同价位、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品类都选一些来运作,这种做法显然不妥。经销商不应该乱出牌,应该在一件事情上要做深。“企业更需要根据自身的渠道资源来选择多品还是单品运作。渠道不匹配,组织结构分工不清晰,人员跟不上,品牌越多死得越快。相反,能够与自身资源匹配的单品经销商,或许能做得更好”。

  事实上,在此轮调整中,经销商和厂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生产企业虽然依然强势,但相比以往已经收敛了许多。在行业调整期,酒企也在试图与经销商达成利益共同体。

  不过,在孟跃看来,未来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会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经销商应该是产品话语权的拥有者,而非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