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名人与永盛烧坊

2013/9/2 17:24:4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03
分享到: 更多

 

巴蜀第一才子盛赞温永盛美酒

  永盛烧坊在对“温永盛”三百年的传承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佳话。明清时期,由温家经营的“温永盛”酒坊所酿之酒,就已在海内外广受赞誉,并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

  清乾隆年间,“温永盛”已拥有17口百年窖龄的窖池,泸州城内“温永盛”的酒旗已蔚然成蔽空之观。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秋,巴蜀第一才子张问陶乘船来到泸州城下,当时正是暮色四合时分,江岸上万家灯火,酒旗招展,见此盛景,张问陶立刻欣然下船,寻访美酒。在浓郁酒香的招引之下,他不知不觉走到了南城江边的“温永盛”酒家,坐定之后,诗人酌酒自饮,几杯之后,不禁醺醺然,赞叹道:“好酒,好酒!”顺口吟诗道:“城上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绘客橙。”一代大诗人光临并欣然题诗,温老板甚感荣幸之至,便把张问陶这一绝句书写后制成排匾,挂于店中,并在窖池旁立“船山楼”以做纪念,泸州“温永盛”更加声名鹊起,吸引了更多的风流雅士频频光顾于此,品评美酒,吟诵名篇。“船山楼”也成为泸州一处著名人文景观,至今仍矗立在泸州江边,供游人玩赏。

  张问陶其人已远,但美酒和佳句却流传至今。由温家第十五代传人亲自掌舵酿制的“永盛烧坊”,承袭了当年“温永盛大曲”的绝采风华,其味芳香浓郁、醇和绵甜、清冽甘爽、回味犹香,不愧为白酒中的典范之作。

张之洞与温永盛美酒的不解之缘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已成为我国的民间通俗语,并传遍了大江南北,要追溯起它的根源,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温永盛酒坊,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曾经在此留下佳话。

  明清时期,温永盛酒坊所产美酒已经名动天下,它坐落于泸州城南营沟头一条长长酒巷的尽头。1873年秋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他浮舟长江,沿途饮酒作诗来到泸州,刚下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早闻温永盛美酒大名的张之洞精神大振,遂寻香问道。穿过长长的酒巷,他停步在最里边的温永盛酒坊门前。在店里伙计的热情招待下,他在店里落座,满饮了一杯温永盛的“三百年老窖大曲”,顿觉甘甜清香,看着酒坊里满座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饮酒者、酒坊外一辆辆装满温永盛酒罐的马车、长江边满载温永盛酒罐的船只,张之洞不禁感叹道:“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乘着酒兴,他命人索笔,当场留下了“酒好不怕巷子深”和“川中佳酿,于斯为盛”两幅墨宝。闻讯赶来的温永盛酒坊老板设宴泸州南定楼,盛情款待张之洞,并邀他到酒坊窖池边品酒。温家数十口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在常年不间断地发酵酿造过程中,老酒在窖泥中生成和繁殖了种类繁多的香味物质,并一点点向窖泥深处渗透,形成了丰富的天然生香源,在酒池氤氲香气中,张之洞品味了刚出窖的老窖美酒,不禁心驰神醉,感叹不已。次日,张之洞离开泸州,随船带走的唯一的泸州特产,便是四坛泸州温永盛美酒。“酒好不怕巷子深”一语也不胫而走。

朱德美名“酒城”

  1916年,朱德同志随蔡锷起兵,由云南入川讨袁,驻防泸州,并因屡建战功,晋升为护国军十三旅旅长兼泸州城防司令,在泸州一驻就是5年。

  朱德不仅饱读经史,善书法,而且善于吟诗作赋,他的诗词不仅韵致高古,而且气势豪雄。那时,泸州有一批满腹经纶的社会贤达,这些人很富有,很清高,有的甚至很狂傲。对于历来的驻军头目,他们一向以草头王看待并敬而远之。他们虽是文化人或富商,对社会政治生活却有很强的影响力。

  朱德驻节不久,通过调查,对这些人已经了解。为了利用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再加上其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爱好,朱德对他们一一作了拜访。这些文人对朱德的文才武略早有耳闻,见面谈吐,果然如此,在受宠若惊中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戎马之余,朱德邀集泸州名人温筱泉、艾承庥、罗小吟等29人结成“振华”诗社,衔觞赋诗,宣传革命。

  这时朱德同志已31岁,风华正茂。他1909年背井离乡,入滇从军,至此已七易寒暑。是年,时届岁末“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因军务在身,驻扎泸州酒乡,不能与仪陇家人团聚,除夕之夜,百感交集,遂赋诗抒怀: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暗查军事忆家乡,风冷霜寒雪压枪;安得提前援陷溺,修文偃武话收场。在这里,朱德就把泸州命名为酒城了。

  这首诗现在用巨型汉白玉石碑镌刻于泸州老窖花园式工厂——罗汉基地的鲜花绿树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