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性格仰韶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2013/12/19 11:35:0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58
分享到: 更多

  对于来过河南的朋友,肯定无法忘却河南人对于“中”字的反复使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河南人眼中都可以用“中”字来表达,这就如同中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和“天地之中”的中原区位特性,把河南人包容天下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这就如同8月8日在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专家论证会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岩教授阐明的观点:“中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和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必将成就兼香型,改变豫酒无风格的问题,并且豫酒企业要在兼香型白酒的创新发展上做文章,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原性格,兼容天下
 
     有专家认为,中原是各种文化元素的汇集区,中原的特点就是“中”字,“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就是平衡、协调。
 
     中原文化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
 
     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入。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如,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再如,仰韶文化的分布纵横数千里,西达甘青,东到鲁西,北至内蒙古,南到江汉地区,但是海岱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也发展到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兼容了其它地区文化的精华,使它增加了活力,最后发展为独树一帜的龙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化。
 
     黄帝时代,在黄河流域实际上是多种文化并存,通过战争、通婚、联盟,使各族团之间不断融合。如在中原地区是以黄帝族团为主体的早期华夏族,当时有万诸侯,图腾信仰也是不同,最后黄帝的龙图腾形成了主体,传说中龙的出现就是兼容的典型例证。黄帝战胜蚩尤后,并没有驱逐或杀绝,而是采取了兼容的态度,他把蚩尤族的领袖吸收到政权的领导层内。黄帝族的兼容性为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历经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族形成。在华夏族的基础上,于汉代之后形成了汉族,它继承了兼容的优秀传统,使汉族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强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进入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吸收外域文化的能力更强,使中原文化光芒四射,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干扰。汉唐期间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它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东汉初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孟子所说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中原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以其恢弘的气度、开阔的胸襟,不断从周边地区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中原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兼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承东西,联南北,四通八达。在古代,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而河南则是中原乃至中国古代的“心脏”。在长时间政治、经济、文化统领的过程中,通过经济、战争、宗教等众多渠道,河南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各种文化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体现了“自然和谐,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
 
     儒家创始人孔子,祖籍在河南商丘的宋国,曾周游列国14年,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河南,河南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它讲求的也是包容与和谐。儒家思想在河南得以丰富并发展,不仅延传2000余年,而且超越地域和时代,传扬到世界各地,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河南人爱说“中”,这个“中”字也是河南文化的一种积淀。河南,古为豫州,又称中原,“中国”一词来源于中原“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史记》中以中原为中国的用法很多,如“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秦本记》),“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天官书》),“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吴太伯世家》)。这里“中国”仅指中原的一部分。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这个“中”字。“中”为河南的方言,亦为河南的精华,它源于历史的土壤而生,它是河南人的标志,是河南人中庸的儒家思想以及深厚华夏文化的体现,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性,注定了河南人难以封闭自己,天生就有一种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气。河南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排外,因为这片土地自古就是开放的。
 
 
 
豫酒之魂,兼香天下
 
     豫酒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原文化共生共长,几千年的中原历史文化都在酒里“泡”着,豫酒文化也无时不在传播、发展着中原文化。随着中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相互影响,豫酒也吸纳了东、西、南、北,包括边疆少数民族酒的特点,衍变成具有极强兼容性的特点,出现了兼香、酱香、清香、浓香等多种香型。
 
     作为豫酒的领军企业,面对豫酒在复兴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仰韶酒业率先对豫酒的风格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中原文化特性、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仰韶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认为,中原文化行中庸之道,认为循天性而行便合于道。白酒酿造也一样,不能逆天而为。河南这种特有的“兼文化”,赋予了河南白酒极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其取各家之长,融合其它地区各种香型的优秀元素,这些元素独立存在,与其它强势区域比较,显现不出优势,但若把它们兼容起来,便是最大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香型上,就是“兼香型”。
 
     侯建光认为,就气候而言,自古至今河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就适宜酿酒。就文化而言,中原“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性,豫酒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其它地区各种香型的优秀元素,演变成极具兼容性的特点。另外,陶文化也是豫酒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白酒起源于仰韶,起源于仰韶新石器时期的陶酒作坊。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相互影响,互为渗透,中国白酒过去那种严格意义、泾渭分明的独立香型,会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而逐步走向香型融合,香型融合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豫酒的未来必定在兼香型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
 
     经过论证,仰韶酒业提出“豫酒之魂,兼香天下”的观点,并启动了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项目,迅速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共振和一致认同。
 
     全国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高月明、胡永松、曾祖训在考察河南白酒厂家的时候,也曾一度建言豫酒应该向着“风格个性化,香味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引领白酒消费潮流,实现各种香型并存、高中低度同在、高中低档都有,百花齐放,以便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国家白酒专家组组长沈怡方在谈起河南白酒乃至中国白酒的风格和香型问题时,已是80岁高龄的他仍然很有激情。他告诉记者,中国白酒香型发展是从最早的没有香型发展到有香型,逐步到现在的多香型,这是科技进步的表现。随着企业储藏能力的增强、生产工艺的改进、多微的利用,未来企业应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合消费者口感变化的产品。但从白酒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兼香型是趋势,尤其是仰韶酒业提出的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最具特色。
 
     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研究项目是仰韶酒业面对“豫酒缺风格”的市场现状,以中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和“天地之中”的中原区位特性为背景,以传承7000年仰韶酒文化为着力点,于2006年在白酒专家沈怡方高工的倡议下,在江南大学仰韶酒业兼香型白酒联合研究院项目组组长、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教授的推动和技术支持下,在原河南省食品研究所所长刘建利老师的现场指导下研制成功的。
 
     在本次的新闻发布会上,还有一个对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江南大学在仰韶酒业成立了“江南大学酿酒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并将仰韶酒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基地”。
 
     徐岩教授对江南大学与仰韶酒业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说:“河南分中心的成立以及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加强双方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适应信息化、全球化、高科技时代以及满足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技术性人才,打造优秀的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白酒产业技术区域创新体系,来满足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未来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仰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仰韶彩陶坊酒的成就有目共睹,九粮工艺和陶工艺在中国白酒界独树一帜,独特的产品包装也为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足以证明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美好的前景和灿烂的未来。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仰韶酒业只要在酿酒实践中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的工艺水平,定能在短时间内把彩陶坊酒推向全国,让中华陶香在神州大地飘香万里,书写中国白酒时代春秋。
 
     仰韶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风格的形成,为仰韶塑造了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为仰韶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仰韶走向全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