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白酒行业一季报普遍哀鸿遍野,在业绩加速下滑,结构大幅调整面前,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综合症开始显现。
如今“深度调整”一词已经频频出现在多家上市酒企2013年的年报中。目前,在14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已有13家披露了2013年年报,实现业绩正增长的只有茅台和青青稞酒两家酒企。水井坊和酒鬼酒则出现了巨亏。
尽管销售状况不佳,酒企的销售费用却并没有减少,这是白酒“深度调整期”的综合症集中体现。业内人士指出,白酒公司推新品要增加推广力度,造成销售费用大增,费用增加则加剧了酒企的业绩下滑。
白酒行业的寒冬何时能过去?业内人士包括券商给出的时间表并不一致。白酒资深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白酒行业复苏取决于库存的真实消化时间,目前很多代理商库存的白酒够卖5年。此外,部分大型白酒上市公司,为了维持增长和保证利润指标,还会不断向渠道压货。“如果主流白酒厂商仍不断向渠道压货,白酒复苏的时间还会遥遥无期。”
白酒行业资深专家晋育峰则认为,白酒企业业绩最坏的时候还没到来。“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洋河等一线酒企的一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下滑,其他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寒冬还没到,现在仅仅是盘整期,2015年后将更严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的酒企业绩受压,特别是高端产品动销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目前产品库存主要在大商手中。如何实现产品动销,酒企终端如何向快速分销转型都将考验着酒企的决策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酒企大量开发新品做大众产品,又担心渠道不匹配,组织结构分工不清晰,创新不得体,人事调整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当下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综合症。
首先是经销商层面,当前经销商大多很迷茫,总觉得选择的产品越多,结构就越稳定。不同价位、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品类都选一些来运作,这种做法显然属于病急乱投医。其次是酒企层面,酒企更需要根据自身的渠道资源来选择多品还是单品运作。“渠道不匹配,组织结构分工不清晰,人员跟不上,品牌越多死得越快。”。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认为,白酒行业价格体系将继续动荡调整;受宏观经济影响和其他酒类产品冲击,销量增速仍将放缓;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流通环节将进一步调整,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仍待缓解。
事实上,在此轮调整中,经销商和厂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生产企业虽然依然强势,但相比以往已经收敛了许多。在行业调整期,酒企也在试图与经销商达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