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待嫁越酒花雕坛

2013/12/21 13:32:13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43
分享到: 更多

  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云:“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从此酒陪嫁。则至近亦十许年,其坛率以彩绘,名曰‘花雕’。”

     
  绍兴花雕即是从“女儿红”酒习俗演变而来,经民间艺人精心彩绘包装而成,成为婚庆、祝福、迎宾、祝寿、开业庆典、拜师学艺、乔迁等民间喜庆活动中的礼品、饮品以及收藏艺术品。
     
  独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绍兴花雕工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喜庆的丰富内涵,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延伸到现代,成为当下喜庆文化的表达形式,是中国黄酒文化典型代表中的一朵奇葩。
     
  绍兴花雕工艺主要以陶制酒坛为载体,工艺有沥粉漆艺、油泥浮雕堆塑与彩绘装饰三部分组成。油泥堆塑形象,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取陶瓷、石雕、木雕、剪纸等工艺的写意夸张手法,按不同表现对象采取深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技法进行创作,形象刻划出重要历史题材中的人物与生活,注重神似,突出了堆塑浮雕中形神兼备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形象艺术效果。而沥粉彩绘,则借鉴我国古代壁画中的丹青重彩方法,根据花雕坛面的题材内容需要,设定彩绘色调,同时开创了用沥粉在花雕酒坛上题词、写诗,写祝贺对联等,形成了沥粉书体的工艺特色,增强了花雕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千百年历史长河里,人民相互交往、共同生活的产物,绍兴花雕中的吉祥图案装饰即代表着民俗喜庆文化和当地的风俗,也是花雕的重要特色之一。
     
  喜庆吉祥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愿望和期盼。绍兴花雕以民间各种习俗活动类为题材的创作,充分运用传统民族文化的龙凤、牡丹花卉、吉祥如意等图案装饰,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展现婚俗喜庆文化的花雕《待嫁越酒》,其图案是民间婚庆乐队,抬着大红花桥行进在迎亲路上,塑造了婚礼红红火火、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表达了新娘待嫁时的喜悦心情,寄托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白首偕老”的良好祝愿。又如花雕《状元及弟》和《凤女齐飞》,承载着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理想,是人们生儿生女的收藏纪念珍品。而花雕《福星高照》、《百福》《百寿》,则反映人们对平安、如意、美满、健康、财富热切追求的社会化世俗功利价值观念,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中国,酒与书法向来结缘。最为著名的就是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曲水流觞,酒后写下名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一曲水流觞风雅酒俗,追溯其源,得从三月上已节这个传统民俗谈起,这是我国民间一个“拔除祸灾,祈降吉祥”的节日。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谢万、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坐在弯曲的流水旁,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乘兴用鼠顺笔在乌丝阑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了这篇序文——《兰亭集序》。而珍品花雕“兰亭序”,是名扬天下第一行书与天下一绝的绍兴酒的完美结合,是优秀传统民俗风情给绍兴花雕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增添了绍兴花雕的民族风情趣味性,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喜庆文化的内涵,使绍兴花雕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花雕工艺集中国文学、历史、书法、美术、民俗风情于一体,工艺古老独特、酒文化特色显著,艺术形象别具一格,堪称酒文化工艺品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