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酒量 咱却不酗酒

2013/8/27 8:42:2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36
分享到: 更多

 世界各地都有酒文化,相互间没有先进落后之别,只要喝酒不伤身、不误事、不乱性,就值得说说。

  对于沈阳人来说,光说吃,有点没出息,咱这地方人都剽悍,除了吃,还爱整两口。其实也不是两口了,要是真整,那可是没边了。

  哈尔滨人能喝,人家盛产大列巴,“大面包,像锅盖”,说到喝酒,人家说自己“喝啤酒,像灌溉”,那气魄,已经不是喝了,而是灌。沈阳人没有这样代表性的顺口溜,但喝起酒来,不是灌却远远超越灌,咱这叫整,不过,怎么整,那就很沈阳很沈阳了,跟你光说你也不明白,必须跟你整几个之后,你就明白了。

  东北人好喝酒,地球人都知道。咱这地方天冷,冬天的时候整两口,肚子里头暖和,能御寒。夏天的时候整几瓶,发发汗,还避暑,反正不管春夏秋冬,整点酒,就跟喝点水也差不多。

  你到沈阳的大排档吃点东西,看到烤串儿的大哥旁边放一瓶啤酒,千万别以为他是给客人准备的,人家烤几下子,就咕咚咕咚整几口,这相当于主食。当然,有酒量不意味着就非得狂饮,能喝酒而不酗酒,有所不为那才是高境界。

  沈阳人究竟从啥时候喜欢上喝酒的,这个历史真不好考证,我估计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长吧。太久远的不说,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爷俩在这里建国的时候,酒就不能少喝。后来清朝不少皇帝还时不时溜达回老家来祭祖,回家之后自然要喝两口。乾隆皇帝的《盛京赋》里写爷爷康熙回沈阳祭祖的时候有这样几句“昔我圣祖,三至斯土……置酒故宫,用酬父老”,康熙在沈阳的故宫里摆酒请客,看得出,喝酒这事儿,对于沈阳来说,真是源远流长啊。

  康熙喝的是啥酒,没考证,不过以前沈阳人喝酒,都是整白的,吱溜一口酒,吧嗒一口菜,喝的就是那股子悠闲劲儿。现在这种方式,仍旧是不少沈阳人的最爱。

  沈阳人爱喝的,是高度的小烧,不管是一包花生米也好,还是俩鸡头也好,不管是有几个老友也好,还是自己一个人整点也罢,反正一口小烧下肚,火辣辣的,才够劲!

  说起来这个“小烧”,加了个无意义的前缀“小”,可能有些南方人不大理解,沈阳人却觉得亲切——这就是烧酒的沈阳称呼。这种酒是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也就是白酒,通俗的叫法还有老白干、烧刀酒等等。

  如果探究根源,这种“小烧”,还是和东北的“烧锅”相关。

  烧锅是啥玩意?现在的人知道的少了,但倒退几十年上百年的,没有多少人知道酒厂,那时用的都是“烧锅”这个词儿。虽然“烧锅”本来是指烧酒时蒸馏酒所使用的蒸馏设备,但后来通常用来称呼烧酒作坊。

  沈阳的烧锅,历史很悠久了,清代杨同桂写的 《沈故》里有“今合省(指奉天)烧锅不下四百岁”的记录,咱这地方有烧锅的历史至少四五百年了。而在《沈阳三百年史》记载,早在清代康熙元年(1662),盛京(沈阳)就开设了“义隆泉烧锅”,这个烧锅生产的酒沈阳人都知道,就是老龙口。到了清代嘉庆三年(1798),盛京(沈阳)城内已有13家烧酒坊。

  “烧锅”这个词儿虽然不大流行了,但生产烧酒的工厂在沈阳包括沈阳周边却不少。因此,沈阳人喝酒整点“小烧”,也就很自然。其实,小烧受人青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纯粮酿造,咱这地方土地肥,盛产高粱玉米,用纯粮酿酒,度数高,不上头,不伤人。所以,这个“小烧”实打实地抓住了沈阳人的嘴巴。沈阳人爱喝点小烧,一个是有传统,一个是觉得这是粮食精,更多的是这地儿天冷,汉子身体又剽悍,长得壮,得整点有劲的酒,就跟俄罗斯人爱喝伏特加似的。冬季天寒地冻,整几杯高度烧酒下肚,从浇进喉咙那一刻起,火舌般奔流而下的酒,在腹中掀起热浪翻滚升腾,逼退的是寒气、打通的是血脉,交下的是朋友,彰显的是沈阳汉子的张力,更激荡着关东人的粗犷和豪迈!

  整点小烧,很沈阳。但更大众化的喝法,则是整啤的。别的地方喝啤酒是论杯,论瓶,沈阳这地方喝啤酒是论件,论箱套。我到上海出差,看到几个上海人在一起聚餐,桌子上四瓶啤酒,喝了几个小时,最后喝得挺嗨,四瓶酒却还没喝完呢!这要是在沈阳,真要放开量,俩菜还没上完呢,一个箱套就整完了。

  说到沈阳人喝的,最出名的恐怕是老雪了,那可是一种瓶子大,度数高的啤酒,有一个不雅的绰号:“闷倒驴”,可见劲儿有多大了吧!有很多人喝了这个都上头,比如我,整一回上头一回,得趴大半天才能缓过来。但不少人酒醒了还继续整,为啥?对脾气呗!

  哈尔滨人能喝啤酒,因为那里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啤酒厂的地方,如果追溯沈阳人喝啤酒的历史,也不短了,在1933年的时候,沈阳就有了啤酒厂,当时是日本的满洲麦酒株式会社建立的啤酒厂,那时候牌子不叫雪花,最开始叫什么“太阳牌”,后来又改名“麒麟牌”,还有一个传说,说这个麒麟牌,是日本老板偷听中国工人唠嗑谈到酒牌子的时候,感觉这个名字好,改的。那时候产量也不低,1937年时,年产量已达到一万六千多吨。据说当时东北流行一句广告词儿:“要想喝啤酒,就喝奉天麒麟啤库”,那时候管啤酒都叫“啤库”。

  后来日本侵略者恶贯满盈,跑了,这种啤酒经过咱们的改造,生产出了泡沫丰富洁白如雪,口味持久溢香似花的新品种,得名“雪花”,也成了沈阳人值得骄傲的本地酒。雪花啤酒有不少品种,但不知道为啥,沈阳人就爱喝那种最老的味道,尽管这种酒挺上头。

  为了这让人上头又放不下的啤酒,还有人给编了一首歌——

  沈阳的老雪是我的爱

  一般的饭店也就卖四块

  闷倒驴的绰号是最呀最摇摆

  闷倒驴的度数才是最开怀

  不服的有种到沈阳来

  踩一箱吹一瓶不吃菜

  ……

  沈阳的老雪 度数特别嗨

  五瓶就能把你留下来(留下来)

  悠悠地耍着最炫的啤酒风

  喝多明天容易起不来

  ……

  管他起来起不来,反正这就代表沈阳人的性格:唉,这让人又爱又无奈的老家伙!

  一整一个,这里的汉子最可爱

  酒喝多了,必定误事。话说当年,雍正当上皇帝之后,曾经训斥过沈阳的最高首长——盛京将军,为的就是这里的人爱喝酒的事儿。

  雍正还是四阿哥时,曾经被老爹康熙派回沈阳祭祖,他这个人是滴酒不沾,大概在席上闹出了点不愉快,到了他当上皇帝后还没释怀。

  可能是甄嬛没伺候好还是怎么的,雍正那天很生气:“我当年去盛京时,看到那里面酒肆近一千家!官员们平时以演戏饮酒为乐,头脑稍稍活跃一点的就买卖人参;官员们很少去官衙,甚至有人一年都去不了一次,有的人即使去衙门,也只有是去找同僚们,一同食祭肉嬉戏而已。”300年前,沈阳就有1000家酒馆?当时沈阳才多少人口啊。比较起来,酒店的密集程度可比现在还要大得多了!当然,皇上的数字肯定是为立论而做的夸张。

  在酿酒界,盛传全国有三个白酒大户,一是造酒大户为四川省,二是售酒大户为山东省,三是消费大户为辽宁省。不过,爱喝酒是爱喝酒,但沈阳人喝酒有一个优点:讲究。请人喝酒,自己也不装假,总是要“先干为敬”,别人可能觉得咱傻,可是这才是沈阳,这样才是“讲究人”,有酒德。别人整一个,你来个半开,那可要被人瞧不起的。那你绝对不是沈阳人。

  当然了,沈阳人喝酒讲究,是因为咱有量,没看到几个沈阳老爷们儿请人喝酒,为了讲究,自己整几个就倒了,结账的时候也翻来覆去,就是起不来,让客人结,那可就是假讲究了不是。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喝酒多了伤身,喝完酒从桌子底下拽人的情形少多了——能喝而不滥喝,不拼酒,不借酒伤人,这才是健康向上的酒文化。

  别说老爷们儿,就是咱沈阳的大姑娘小媳妇,包括妈妈级的大娘们,喝起酒来,哪一个怯过场呢?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比沈阳老爷们儿更爷们儿的是沈阳的娘儿们。如果你在哪个饭店看到沈阳的妹纸整一盆麻辣烫,旁边排着几瓶老雪,千万不要惊讶,人家一个是有点渴了,一个是喝几瓶凉的,解解麻辣烫的辣劲儿。

  同样,到了沈阳的一些娱乐场所,台上卖力演唱的演员们,如果咕咚咕咚的整一瓶啤酒下肚,台下的欢呼声绝对比你拔高的声音要多得多。这样一整一瓶的演员们,还真有走出沈阳,走上春晚,走向全国的那样的腕儿,人家咋出名的,还不是从一整一瓶开始吗?

  酒桌上碰杯时,别的地方都是高举酒杯,可是咱沈阳不,大家纷纷把酒杯放低,为啥呢?就是希望自己的杯沿比别人的杯沿低,这里透着沈阳人的谦虚,是尊敬别人的意思。别看喝酒的时候不较真,碰杯的时候却较真把酒杯放低,这样的沈阳人,难道你不觉得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