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解读金立现象:我们不生产“标准品”

2014/1/12 9:44:3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36
分享到: 更多

 在国内手机圈,金立是一个独特的异类。比如,它可以将其天鉴商务系列的新品定价做到5999元,整个大屏都配以蓝宝石的材质。而在一个多月前,为了配合“最拍照手机”大眼E7手机的发布,金立重金聘请了关锦鹏导演、明星阮中天以及童星朱佳煜,来拍摄微电影。有记者问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到底花了多少钱,刘力荣笑着伸出了一个指头,记者追问是百万还是千万级别,刘立荣只答了四个字“百万太少”。

再比如,在学习小米模式的潮流中,金立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它与INUI的关系,但后者在“以小米反小米”的互联网战法上,更为彻底和偏执。

跟好友《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主笔老冀在聊到这个话题时,我们试着将国内手机圈的企业分为了三个流派:一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派,新锐独特,二是中华酷联为首的偏运营商ODM的渠道流派,量大气足,其三就是金立、OPPO属于较为异类的一派,剑走偏锋。

当我拿着这个说法询问金立总裁卢伟冰时,他说金立更像是“时尚流派”,其最基本的逻辑判断为,手机不是标准品,而应该是时尚品:“小米、联想等企业都认为手机就是移动的PC,是标准品,做法上就会侧重走高性价比路线,但我认为手机是时尚品的属性,一定要实施基于特定细分人群的差异化策略,由此做出品牌溢价。”

要知道,就在三年前,这家公司还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迷茫期,但随后迅速崛起,其品牌溢价能力也令人吃惊。与之类似的还有步步高,以及其子品牌OPPO。

姑且将金立定义为细分的“时尚流派”,先看看金立是如何将标准品的手机做成时尚品的,最值得研究的样本是1600万像素手机E7的诞生故事。

首先金立需要找到一个引爆用户需求的痛点需求,以确定产品的方向。在一番对年轻族群的调研之后,金立发现他们有两个高频应用,一是微信,二是拍照,由此确定打造最佳拍照手机的初步方向。金立还仔细研究了市面上所有旗舰机型的拍照功能,发现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于是就开始考虑将专业数码相机的芯片“移植”到手机上来。

第二步,金立开始频繁展开对上游供应商的说服攻势,希望说动它们一起研发一款最牛拍照手机。比如金立找到全球顶尖的数码相机传感器芯片制造商OV(豪威科技)公司,认可移植策略的可行性,双方工程师对比了上千张的照片,做了不同的组合分析,最终确定1600万像素、1.34UM是最佳的手机拍照组合参数。

这还不够,除了定制数码相机的传感器芯片,金立还对镜头、马达、保护镜片,乃至手机外壳采用的7种颜色的油漆,进行专门的定制开发。与此同时,拍照软件的性能调试就变得至关重要,金立专门找到了高通,在其8974平台上调试运行1600万像素拍照相机应用的可行性,双方团队联合研发了近半年,才由高通独家为其设计除了专门的芯片运行平台。

第三步,金立找到了一些目前主流旗舰手机拍照中所没有解决的痛点,比如智能场景识别、智能人脸识别图库以及PPT自动生成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PPT功能,即便你从侧面拍摄会议播放的PPT,E7都可以给你转换成正面视角,还能将你所有拍摄的页面,整合为一个完全的PPT。琪哥当时看到演示时,内心是有点小尖叫的,许是因为这是记者所渴望的神器吧。

写到这里做一下梳理,其实金立的策略就是进行群体细分的功能抢占,并基于此进行整合定制,由此做出“不是标准品的手机”,从而区分于其他流派追求高性价比的做法。

当然,关于整合定制,还有必要对比一下苹果与三星的成功模式:苹果的厉害之处在于花重金进行技术上的垂直整合,它会投资上游进行联合研发,这是一种技术整合,而非制造上的整合;三星是做全产业链的整合模式,但它在屏、闪存等原材料供应上的强势地位,是在其手机崛起之前就建立的。

相比之下,单点突破的模式更适合国内的手机企业,以此逐步抢占消费者的第一认知。卢伟冰说:“消费者的认知有一个扩散的过程,经过两三代产品的升级强化,金立就能够占据最强手机拍照的位置。”

当然,琪哥更好奇的地方在于,金立内部是如何运作的,能够将这一策略实施得较为彻底。据琪哥的刺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大Boss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二是内部组织架构的扁平与整合调整。

在以前,金立从总裁到基层员工大约有六级,卢伟冰为此实施了一系列的手术,比如他现在可以直管到产品部的产品经理级别,而单独分拆的移动互联网部门是由一个副总裁单独负责,他向下是产品经理级别,向上则直接给卢伟冰汇报。与此同时,卢伟冰还将销售与市场部门直接整合为一个团队,打破原先销售与传播割裂的局面;每个大部门也从以前的运营、研发和产品的线性条块管理,转向按照小型项目组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由其直接面向用户。

从上述调整中,你会发现卢伟冰才是金立最核心的产品经理,他需要介入到每一个产品关键细节的打磨当中。琪哥问他,老板成为最大产品经理后,对下属会产生什么影响。他回答了两点:一是所有人都会考虑到细节,“否则就会被我问倒,这样才能建立全员产品经理的思维”:第二点更为有趣,卢伟冰认为产品经理思维就是用户思维,要处处考虑用户。

“当用户在骂你的时候,你就是不让工程师加班,他们也会想着加班把事情做好,这跟以前行政命令的方式完全不同。”卢伟冰说,金立内部的扁平和整合其实是同步进行的,目标只有一个,与用户直接面对面。如此,方能倒逼企业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这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不要把不该变的也变了”。

当然,金立要走流派式生存路线,在“不生产标准品”的定位上趟出大路来,依然还有一些待解的难题。

其一是电商与O2O策略的摸索。金立的代理商策略较为独特,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相互独家”——金立在某个区域只允许一家代理商存在,但也会要求代理商只能做金立,且金立要保持100%的行政控制权,这算是金立成功的杀手锏之一。

不过,在电商时代,如何捕获更多的线上年轻人群,同时又兼顾代理商的利益分配,这些都会逼着金立加速推进其O2O策略。从目前来看,金立主要还是将各地的专卖店改造为体验中心,以开放式体验服务来促成交易,未来也需要一套统一的价格体系。

其二是掌握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上的话语权。单纯从机型活跃度而言,金立并不如苹果、三星和小米,卢伟冰也认为如何一家硬件企业不能够建立自己的生态,在产业内就会面临死掉的危险。

目前,金立采取的策略是牢牢把控一些关键入口,比核心层的ROM、应用商店与浏览器,提供会员服务的云备份、云盘等,以及运营层的主题、日历、天气、应用商店、游戏大厅、购物大厅等,都是金立自主研发。在卢伟冰看来,无论从强化与用户的交互,还是拓展商业模式,这些都是金立必须深度来介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