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这个见证中国通信行业监管乱象的历史畸形怪胎,像幽灵一样,看似不经意之间,又堂皇亮相于世人面前。
2014年1月10日,晚间20点零7分,天津联通发布公告称,因为“我市4G网络建设,造成网络同频干扰”,给用户的通话质量造成下降。
其在公告中称,“已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与相关运营商紧急协调沟通”,并“预计于2014年1月15日前,解决上述问题”。
小灵通,这个见证中国通信行业监管乱象的历史畸形怪胎,像幽灵一样,看似不经意之间,又堂皇亮相于世人面前。
2014年1月10日,晚间20点零7分,天津联通发布公告称,因为“我市4G网络建设,造成网络同频干扰”,给小灵通用户的通话质量造成下降。
其在公告中称,“已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与相关运营商紧急协调沟通”,并“预计于2014年1月15日前,解决上述问题”。
对此,我能说一句,这是小灵通再一次上演的,自抽耳光兼抽监管部门耳光的奇葩闹剧么?
【生得伟大,死的光荣】
小灵通可谓生得伟大,死的光荣。
因为小灵通,电信联通把巨额资金浪费到了一个过时十几年的技术上,在换回几千万的用户同时,错失了固网宽带发展之良机,并刺激中国移动强化农村覆盖和降低资费,迅速成为了第一移动运营商。
功不可没,可谓生得伟大!
而在“政策死亡”之后,小灵通又如同僵尸幽灵一般不死,变身为监管者、运营商之间,市场和政治博弈的新工具。
可谓死的光荣!
好吧,我必须承认,其实小灵通还没死。
直到工信部已经正式发放4G牌照,小灵通依然继续顽强不屈地生存着,见证中国通信行业监管走向更加混乱。
【幽灵不死励志史】
可以说,小灵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死灵不断修炼、不断寻找肉身的“励志史”。
1998年,作为一个当时就已经过时的日本技术,小灵通在浙江余杭悄悄怀胎,准备在中国重生。
然而,出于种种理由,原信产部采取了不鼓励、不干涉的“睁眼瞎”办法。
2002年10月,原信产部明确1880-1920作为3G的TDD工作频段,但小灵通依然突飞猛进:2003年3月北京放号,突破“禁止在京、津、沪、穗发展小灵通业务”的禁令,并于2004年攻陷最后一个大城市上海。
从此,幽灵小灵通找到了肉身,开始全面繁荣在中国通信史的舞台。
好吧,这个我们忍了。
2008年,中国颁发3G牌照,工信部在2009年1月发布《关于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其所用频率无条件收回。
到这时,小灵通的肉身宣布死刑,公告天下。
可小灵通再度变身幽灵,死而不僵,截止2013年11月份,小灵通的用户依然还有900万。
【拳头打棉花】
2014年的1月伊始,一场围绕小灵通频率的明争暗斗,在中国电信改革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津再度展开。
天津,是当年中国联通成立后,打破电信行业垄断开通业务的第一个城市,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再此展开过激烈的业务和政治交锋,并多次惊动国务院,工信部酝酿中的携号转网政策,天津亦是两个首批试点之一。
在工信部早已宣判小灵通死刑,并已经正式发放4G牌照的大背景下,天津联通为何还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发布如此荒谬的公告?
公众并能不理解,为何一个个看似严谨严肃的行业命令,一个个看上去法力无边的通知,到了通信运营商那里,就成了拳头打棉花,无处着力呢?
早在2011年,就应该按照要求“无条件”收回的频率,到了2014年,竟然还在被光明正大使用着。
更为奇葩的是,作为最稀缺的通信资源的,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频谱,竟然没有被拿来发挥应有价值,还在继续为早已经被淘汰的系统,霸占着优质频谱资源。
要知道,甚至连原来的小灵通设备供应商,都早已经转型不干了。
【为了光伟正的理由】
在这个荒谬的现实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行业监管考量?
或许,在2009年,工信部有关小灵通清频的工作要求中的一些方针,泄露了一些天机:
“工信部将积极跟踪1900-1920MHz频段的清频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类侵害用户利益的行为,欢迎广大电信用户及时向电信企业客服热线投诉或向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申诉和举报。”
既然工信部明确说了到期要“无条件收回”,那么正常理解,应该是到期无论如何都要停止服务;
但是无条件停止服务,显然会引发用户不满和投诉,所以工信部要求运营商禁止出现“各类侵害用户利益的行为”。
但实际上呢?
到了2012年1月份,面对媒体采访,中国联通表示:中国联通尚未接到工信部对于如何处理在网小灵通用户的具体要求,因此联通仍将继续为小灵通用户提供服务。
球,再一次被踢给了工信部——你不要求,我就不干,否则你就给我“不管用户投诉”的尚方宝剑。
用户第一嘛!
多么光伟正的理由!
于是,频率只能继续用着,反正在中国也没几个人在乎,当初义正辞严的政策有没有真正落实。
甚至,在如今的天津,当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受到影响”,通管局还不得不出面继续协调——此时,谁还会在意2011年早就该清频的事情,以及违法占用继续使用这一事实,到底谁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文末的追问】
如今,小灵通,这个见证了中国通信行业监管乱象,乃至造成行业乱象和地位下降,基层员工民不聊生的幽灵,将继续见证着这个行业的继续混乱。
明确的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行业能不混乱吗?
文末提几个问题,望行业监管者和运营商认真思考:
1,“900万小灵通用户”里,到底还有多少是活跃的?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多少,话务量还有多少?有多少是“钉子户”?
2,小灵通的号码,与垃圾短信有多少关系?
3,谁应该为清频工作不到位负责?
4,最后一个问题,我也装清高一下:谁来保障最后一个坚持不退网的用户的利益?注意,我说的是最后一个。
当然,如何制造和安排这最后一个用户,用户自己或者运营商自己,都有得是手腕和办法。
最后,只能顺祝中国在5G时代,能够摆脱小灵通幽灵。
不信?立字为证,三年内,小灵通僵尸还将继续!
至于频率,反正是国家的,Who care?!
上一篇: 纽约时报-2013年十大热门国内科技公司 |
下一篇: 2013,科技圈的十个“元年”与年度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