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边,廊桥旁,有一座青瓦木门的川西民居式建筑,这座建筑古朴典雅,自带酒香,这里是水井坊博物馆,成都唯一一座酒文化博物馆。昨日,成都商报博物馆周末直通车第39期的读者们,目睹水井坊遗址,在这座“活的博物馆”里品尝不同的原酒,领略了一段被酒熏香的历史。
水井坊,这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是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解说员指着复原的成都东门沙盘介绍着当年盛景,那些青瓦屋檐下,牛马市口旁,也藏着当年人们的“中国梦”。乾隆51年,即1786年,水井街有一位王姓客商,在酿酒沽卖的风水宝地大佛寺旁觅地建号,他一心想集水井街酿酒之大成,经过不懈努力,在原烧坊基础上建立新号,取名为“福升全”(“全身佛”谐音倒用)。此后,这个酒肆历经无数酿酒师的培育,代代相传。让读者们意外的是,当时所用酿酒的水,就来自附近远近闻名的薛涛井。
阳光好的时候,会照到窖池上
身处博物馆主体———酿酒厂房的门口,读者们就大呼“好香!”这座酒窖密布的老烧房,前身是国营成都酒厂的曲酒生产车间,已有几百年历史。其跨间大、采用避光通风的“狮子口”屋顶结构。解说员介绍,狮子口是建筑顶部升起的用于采光及通风透气的窗口。其数目多寡,开口大小,均极考究,“阳光好的时候,还会照到窖池上。”
据介绍,现场的5、6、7号酒窖是经考古发掘,保存完好的三口古代窖池,“当时考古专家在这三口窖池内发现了大量的酒糟实物,出土时仍散发着浓浓的糟香。科研人员利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这些古窖池中成功分离,萃取出了具有高效酿酒功能的红曲霉菌群落,被命名为“水井坊1号菌”,目前5、6、7号窖池进行了回填再利用。”
3分钟内,必须出酒
走过湿润的窖池群,对面门外升腾的蒸汽让人侧目,原来这里是酿酒最后的程序。暗红的酒糟被分类码好,一部分被工人均匀地撒入大甑子,“包括上甑子的手法,都是手把手传授的经验,不能紧了不能松了,不然出来的酒不好。”有20多年工龄的生产主管曾辉指挥4个工人把200多斤的甑子盖子盖上,架好冷凝管,“3分钟以内,必须出酒。”不一会儿,蒸馏出的原酒就哗哗流出,装满了盛酒桶,“我们会依据酒花判断酒的酒度,量质摘酒,这项技术都是通过师傅对徒弟口传身授。”而在酒窖上,还记录着酿酒师总结出的口诀,“凤泥竹筋,老窖相传,辨糟识水,以醅定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