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消费市场正在成为职业打假人的主战场。《法制日报》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法院获悉,该院2012年受理的12起案件中涉及酒类的就有8起,占75%,且多为洋酒,因未附中文的标识或说明而遭索赔。
法官告诉记者,此类案件的调解、撤诉率高。尤其是食品安全领域内的“退一赔十”类案件,大多数商家选择满足职业打假人的赔偿要求,调撤率在一段时期内甚至高达100%。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嗅觉灵敏的职业打假人,在食品领域由过去的“双倍赔偿”转而主张“退一赔十”,掀起了新一轮打假热潮。
|
除了酒类消费市场,涉及保健食品的消费纠纷也不断增加。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同一原告已在浦东法院提起的10余起买卖合同纠纷诉讼,基本上都涉及此类产品。他多在所购买产品的成分上做文章,称其所购产品中有部分成分已列入保健食品原料名单,不能以普通食品名义生产销售,含有该成分的产品必须经申报并取得相关证书后方可获得生产销售资格。
在其中一起案件中,这一原告诉称,其于2009年8月6日在第一被告处购买了由第二被告生产的四盒“参杞×××羹”,共计191.44元,该产品中含有西洋参成分,经查询,西洋参是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
此类诉讼请求单一明确,就是请求法院判令被告退还货款并按货款十倍价格加以赔偿。目的明显已偏离维护自身权益,而在于利用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获取利益。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职业打假人”目标正转向IT产品现象。浦东法院近两年来审理的该类案件案值超10万余元,多数案件以“打假人”同卖方达成“赔偿”协议而撤诉结案,谋利目的十分明显。
上一篇: 香港首次举办“葡萄健跑嘉年华” |
下一篇: 张裕加快酒庄布局 融汇全球各产区酿酒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