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润这艘多元化“航母”在改革与发展的征程中乘风破浪,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一名在华润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一路走来,颇有一番滋味。想当初,我向当地政府介绍华润时,常有人问:“华润?华润是卖油漆的吧?”而今再提,很多人能讲出华润的光辉历史,甚至对华润的“最大”和“最多”如数家珍——雪花啤酒连续多年全国销量最大,华润万家行业发展名列前茅,万象城是全国商业地产的一张名片……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华润的影响力。
“多元”且“传统”的华润“航母”在未来航行得更稳、更快、更远,是我的夙愿,相信也是40多万华润人共同的夙愿。对于雪花啤酒这样的消费品企业而言,基层员工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消费品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供需关系,但在基层队伍建设上面临的问题却是相同的。
首先就是招工难,尤其是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招工更难。据统计,目前体力劳动者多是40岁以上的人员,80后、90后很少,以后如何接续可能都是问题。而在三、四线城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也是个难题,其整个人才市场多年来逃不出“农村往城市跑,小城市往大城市跑”的总趋势。二是留人难。在生产制造企业,每个产品的生产都要经历十几至几十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品牌形象。而生产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相互衔接的,人员流动性大常常导致很多员工对工艺、设备情况不熟悉,从而使质量乃至效率大受影响,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形象,最终削弱了企业竞争力。三是用人难。随着劳动合同法补充规定的执行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各地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这令我们不得不在用人成本和产出之间“算一笔账”。
面对这些问题,提升效率,尤其是提升人均效率迫在眉睫。要知道,效率的高低既体现了生产和制造的成本指标,又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因此,我们必须从思维到行动都作出积极改革和创新。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我们要找出导致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通过投入产出的量化分析,确定投资改造项目,对老旧设备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改造。比如可用智能机械完成的工作,就要适当减少人员投入数量,对于苦、脏、累的岗位更要优先考虑机械化。我们必须从长远的视角来解决这些问题。以雪花啤酒为例,40000瓶/小时的生产线,每班至少配备6-8名验瓶人员,但如果配备了验瓶机,单班1人就可以操控,同时又提高了质量控制的保证度;再如麻包回收瓶上线生产,采用理瓶机设备人均效率可提高十几倍,既减少了劳动强度,人均效率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我们要平衡好投资成本与用工成本的关系。建立大型生产基地,逐步减少不具规模效益的工厂,是解决用人荒、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从人均效率指标更能确切地反映这个问题。还是以啤酒为例,2013年年人均效率最低的工厂只有97.6千升/人,而最高的基地工厂人均效率已达到527.6千升/人,基地工厂的人均效率是“小作坊”的5.4倍!根据战略布局,大型基地工厂一般选择在大城市及周边,完全可以解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且目前国内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城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精酒市场加速发展,基地化工厂完全可以支持市场的发展。目前,雪花啤酒在探索的基础上,已进一步规划出了基地工厂的建设战略。在实施时,鉴于税收基数及本级财政的地方留成问题,也要做好政府工作,对于一些不具效率规模的工厂要有计划地进行产能转移或关停。 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推行精益管理,梳理岗位、流程,进行岗位精益化配置,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升人均效率。
从人事制度方面而言,建立市场化的薪资机制,根据各地同业人员薪资水平状况,明确岗位薪资调查机制,建立与绩效、人均效率联控的管理办法,打破系统、区域内的平均及均衡陈规,实行优绩优酬,对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提升效率大有帮助。而从提升员工认同感的角度而言,我们应当切实关心员工生活,他们作业现场的温度、通风状况是否符合标准?食堂伙食、员工宿舍是否能够满足日常需要?有没有定期组织业余活动?……近几年雪花啤酒总部出台了很多相关规定,并建立了企业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制度,凡能帮助员工解决的问题要限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跟员工说清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认同感和敬业度。
最后我想说,华润文化的真正落地才是保障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要建立业绩导向、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建立员工发展通道,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努力就有收获。近年来雪花啤酒在部分区域尝试开展了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职级评定、技工等级评定、销售队伍业代等级评定、中高层管理岗位公开竞聘等,在激发员工潜能、增强员工敬业度、提升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收效。
啤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行业,在新旧交替的发展大潮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论是基层员工队伍建设也好,人均效率提升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要有发展意识,要有长远观念,要有勇于探索、坚持改革的勇气和正确的方法论。如此,企业的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那个40多万人的梦想才会成真。
上一篇: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铸造华润的企业之魂 |
下一篇: 中国“酒都”茅台镇酒企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