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13市场仍利好(图)

2013/8/14 15:16:17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20
分享到: 更多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飞速发展后,中国酒业市场开始了理性的回归,也由此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着市场的震荡,业界反应的更多是以积极的态度回到了产品结构和营销模式的转型与调整的长期战略上。2013年,市场将以怎样的节奏跳动,企业该以怎样的步伐附和,最能直接反应行业变化的市场终端酒类经销企业如何塑造一个有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购买渠道,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走访了天津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以更为专业的视角为这一年的市场做了更为审慎的把脉。

  记者:中国酒业市场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政策的影响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虽然高端白酒市场所受震荡不小,但全行业仍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市场的转变,您对2013年酒业市场的发展脉搏有着怎样的展望和预判?

  协会:2013年,酒业市场面临着政策调控、产能过剩、供需错位等重大变化,一方面,市场需求量萎缩,另一方面酒类品牌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趋于稳健。尽管酒业市场的转型现状给酒类行业和企业提出了重大课题,但是国家经济投资拉动模式推进消费高潮,酒类市场仍然利好。利好的两个基本条件,政策因素: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全国两会的召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显现。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增长期。行业调整因素:经过2012年的拐点后广大酒企在资金投向、产品结构、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走向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下,酒类行业和企业要提升改革创新意识,完善时移世易举措。酒类行业“大干快上、遍地开花”的产能扩张方式,缺少市场需求支撑、背离资源供求、难于保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酒类行业和企业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贡献”的方针,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创建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

  酒是情感的消费品,丰富并融合人的感情,作用于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增进人和人的交流。酒的精神价值属性大于消费者重要性和体验感的物质价值属性。故而,酒类产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构建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弘扬传统酒文化的同时,营造酒类市场生活的新因素,是酒类行业和企业的沧桑正道。

  记者:对于天津酒类市场而言,最能直接反应市场的莫过于经销商的经营状况,请您概括一下天津酒类经销市场的概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协会:我市是酒类消费和集散大城市,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市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14家,产值20余亿元,在市工商局注册的酒类流通经销公司约2700余家,全市酒类经营者多达4.5万家,市场年销售白酒约60余亿元。

  酒类市场“黄金十年”行业的繁荣,造就了企业和经营者的发展,酒类产能的扩张,要求着市场流通的对称,品牌声誉的高涨,要求着营销渠道的对称。我市“全国酒类优秀营销商”企业和市级“放心酒示范店”连锁经营网络,以诚信经营、行业自律为主导,引领了天津酒行业发展的大潮,集中了全市酒类营销额的90%,较好地展现了天津酒行业的形象信誉度,体现着酒类行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代表着行业经营规模和发展方式的创新,显示了酒类行业已经从传统较为落后的行业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经营轨道。

  纵然我市流通企业更多展现的是正面、积极的,但由于该行业门槛低,仍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亟待建设的规范。

  首先,行业经营主体规范与自律管理。酒类市场,在酒类行业迅猛发展和酒类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小、弱、散、多”恶性竞争的现状仍未改变,特别是零售终端,行业准入门槛低,营销层次低,经营手段各异,经营竞争无序,形成酒类市场监管难度。制假、售假存在机会,合法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全面维护。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加快酒业地方立法,提高酒类准入门槛,严格许可管理提上紧迫日程,而加强行业经营主体规范和行业自律管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其次,行业经营秩序的营造与诚信建设。酒类行业,人品决定酒品,行业信誉、企业形象和经营秩序的营造,市场监管是外因,而法律观念、诚信意识是内因,诚信建设是行业自律的治本之道,行业协会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形成和完善行业诚信制度与机制,特别是强化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及监督管理的组织和落实,往往比政府部门单一的直接管理更有效果。

  第三,行业公平竞争环境与行规形成。行业兴、企业兴,行业公平竞争环境,要求行业企业形成业内“一盘棋”的氛围。酒类生产商、经销商各自为政,抢占市场占有率的种种不正当竞争,只有通过酒类行业协会组织的整体自律管理,落实酒类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内形成共识的规定与约定,达成双赢行规,才能构建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第四,行业企业信息、维权与对接协作。酒类行业生产、经销、终端各环节是酒类行业整体产业链的有机组合。生产企业的产能控制对应着营销企业的供需衔接。特别是厂、商企业在终端环节信息沟通、品牌推广、利益维权等,长期未能形成对接协作机制,使行业的优势资源未能达到行业整体优化的效果与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行业和企业将在保障消费者安全、实惠、便利消费的前提下,开展流通平台和品牌创造工程,鼓励竞争力强、信誉好、信息化水平高的酒类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上市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引导中、小企业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发展品牌专营店等,推行酒类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互利双赢合作模式,支持产、销企业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酒类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营与网上现货交易相互促进,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行业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酒类流通模式、新型业态、流通技术和管理理念,扩大酒类进口,满足国内不同层次需求,促进内外贸产、供、销协同发展。

  记者:对于酒类流通企业来说,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商业发展模式,如何利用资源和扩大优势,以应对市场的变革,提升酒水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获得稳固、持续的市场空间?

  协会: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天津酒行业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的思维,以引领天津酒文化潮流的豪情,挑战国内和国际名酒的勇气,用足资源、做足优势,谱写好天津酒业的新篇。用足资源,就是要用足酒类品牌特色资源,用足酒业老字号文化资源,用足“放心酒示范店”连锁网络资源。做足优势,就是要做足品牌推广、内展外销优势,做足酒业信用融资绿色通道优势,做足酒业自律维权、诚信建设和素质提升优势,实践“调结构、提质量、降消耗 无论原有的市场结构出现怎样的动荡,酒业市场的增长趋势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变化的只是行业的思维方式,是增长方式和增长幅度。毋庸置疑,2013年,是调整年,是变革年。酒企业也好,流通企业也好,特别是流通企业,应该在市场的变化中,突出优势的东西,改变固化的东西,以适应跳跃的市场节奏。而流通企业的守业之本是塑造一个在终端消费上有信誉、有品牌、有影响力、让消费者受益的购买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提升酒水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获得稳固和持续增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