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来,以五粮液、茅台等为首的名酒品牌不断提价,平均涨幅最少都在15%左右,一些“天价酒”相继出现,但高价格增长的背后并不是相应的品牌价值提升,很多者是为了顺应“买酒的不喝,喝酒的不买”这种畸形的消费需求。
从本质上说是一些所谓的“特别渠道”助长了白酒市场的非正常化提价。其主要表现为,不少企业见风使舵,以“产能有限”为由,采取“饥饿策略”适时提价;同时为了防止其它品牌对自身地位的撼动,纷纷利用产品价格杠杆、以虚空的品牌地位为依托、通过提价方式展开竞争。在高端品牌的竞争游戏下,一些二线品牌及中小品牌纷纷模仿、竞相提价,这种粗放式的竞争策略在根本上导致了白酒市场的恶性涨价,助长了“白酒泡沫”经济的加速膨胀。
另外,不少白酒企业过度追求“高速效应”,实现宏伟销售目标的背后往往是采用“压货式”销售,而非消费者买单。前不久媒体披露郎酒为了实现百亿的销售目标,不断通过向渠道商压货来实现。报道中称有一家“红花郎”经销商库存就有2000多万元;而商家对于郎酒“打款—打款—再打款—压货走人”的销售方式更是苦不堪言。
其实,诸如此类,在白酒行业并不见怪,厂家为了完成年度目标,给一个县级经销商压货几十万元是常态。但正因为这些扭曲的营销方式造成了不少白酒企业的“虚空”,使得整个白酒行业“泡沫”现象日益加剧。
上一篇: 白酒品牌创意是常识而非噱头 |
下一篇: 高端酒深度调整 大众酒迎来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