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不存在夕阳产业,制造业走出低谷,要依靠专注、专业和坚持。
目前,中国有8亿劳动力要就业,其中,75%没有受过高等教育,35%的劳动力是农民,这说明,中国连第一阶段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出现用工紧张,劳动成本上涨等问题,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劳动力在沿海城市待不下去了,很多退回到内陆城镇。
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是经济回归到正常增长阶段,而不是进入低谷期。接下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会再像2004~2007年那么高,高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是回归正常增长阶段,不能拿之前的高增长作为参照,觉得现在是低谷。
老有人在问,将来哪个市场好,哪个产业好?实际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不存在夕阳产业、不好的产业。
中国等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的区别在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本饱和,购买大多是以新换旧。比如,美国一般一个家庭有两部车。而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潜力巨大。比如,某些新兴市场的消费者以前可能不穿皮鞋,现在一年会穿3双皮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企业的机会依然很大,只是从以往的欧美市场转移到一些新兴市场。
消费还有一个升级的问题。我有一次在旅游景点观察,发现中国人旅游都是穿平常的鞋,而在欧美,对鞋服产品的功能区分是很明显的,跑步有跑步鞋,户外有徒步鞋,未来中国也会朝这个趋势发展。由此可见其中的市场机会很多。
目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正在削弱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工资的上涨是必然趋势,但是企业要区分劳动成本和工资的区别,如果工资上涨,劳动生产效率同时提高,甚至提高幅度更大,企业的竞争力是不受影响的。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我碰到一个企业,几年前就把厂建到越南,因为那边的工资是中国的1/4。但是现在,这个企业又搬回到中国内陆。原因就在于生产效率的差异,越南工人干的活是中国的1/10,虽然工资是中国的1/4,对于企业而言,劳动成本比在国内更贵。
企业要关注的是,工资提高后,生产效率能否同步提高,两者要平衡。比如德国工资很高,劳动生产效率更高,就不会产生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遇到发展困境的时候,不是换一个产业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
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更具竞争力”逃不脱的定律。欧洲的一些鞋服品牌,总是能引领潮流,是因为经过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传承,几百年兢兢业业搞同一个产业,自然没有人能替代。品牌需要长期的专注、专业和坚持。如果三心二意,老想着转产、换行业,把之前积累的资源白白放弃,就不可能积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注做自己已经在做的东西,不要想哪个产业更好,而是看自己适合做哪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