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与茅台酒相关的清代诗歌

2013/12/28 10:38:12    来源:    作者:    点击数:219
分享到: 更多

 

 
     古往今来,诗与酒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人,无不喜欢饮酒赋诗,与酒为友。一些被诗人们咏赞过的美酒,亦因饮誉当代,名传千古。 
     
  誉驰中外的茅台酒,吟咏赞美它的诗歌甚多。但细细考究起来,建国之后的较多,之前极少。就笔者所读到的诗篇来说,清代吟咏过茅台酒的诗人只有四人,即张国华、陈熙晋、郑珍、卢郁芷。 
     
  张国华是清代中叶贵州省颇有名气的学者。道光初年,他途经茅台时,曾写下《茅台村竹枝词》二首: 
 
一座茅台旧有村,
糟邱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
利锁名缰更醉人!
……
于今好酒在茅台,
滇黔川湘客到来。
贩去千里市上卖,
谁不称奇亦罕哉!
     
  这两首竹枝词,是至今犹存的最早赞誉茅台酒的诗歌。据说,当年张国华来到茅台镇,在河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乘兴向店家要来笔墨,在壁头上题写了这两首竹枝词,直到咸丰末年才毁于战乱。这两首竹枝词借酒抒怀,真实地记述了当时茅台村酿酒烧房众多,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酒的盛况,它是研究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运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 
     
  稍后的陈熙晋,描述茅台酒的诗文就更多一些。陈是浙江义乌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任仁怀直隶同知。仁怀直隶厅(今赤水县)与仁怀县紧相为邻,舟楫可直抵茅台。陈熙晋在任期间,曾专程到茅台村一游,触景生情,写下了《茅台村》一诗: 
 
村店人声沸,
茅台一宿过。
家唯储酒卖,
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
潺潺赤水河。
明朝具舟楫,
孤梦已烟波。
     
  从短短的40字中,可以窥见当时茅台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航运发达,风光秀丽的情景。满街都是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备丰裕的酒店,足见那时茅台村酿酒业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籍文学家、诗人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径仁怀茅台村时,也写过一首五律《茅台村》: 
 
远游临郡裔,
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
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
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
羁愁两日过。
     
  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使茅台酒更加遐迩闻名,它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传,郑珍过茅台时,闲步街头,见一插草标鬻卖亲生女儿的穷汉。问其情由,始知系当地某盐商兼酒店老板逼他归还所欠30两纹银只好卖女抵帐。郑珍心想周济于他,又苦于所带盘缠无多。正在情处两难之际,恰好这时那位借债给卖女者的富商,慕他的盛名,差人来请他去写副对联,以满足其附庸风雅的欲望。这种为富不仁的人,他本不屑与他写什么对联,正想开口回绝,但又猛然灵机一动,应允了富商的请求。他来到盐商家中,开口就说:“写对联可以,但要40两酬金”。富商磨来磨去,只肯拿出20两银子。郑珍略一思忖,展纸挥笔,写下了“酒冠黔人国”五字上联,把笔一丢,拿着20两银子就走。盐商问他为何不把对联写完?他冷笑一声:“你只肯出一半价钱,我当然也只能写半副对联啰!”盐商无奈,只好忍痛再拿出20两银子。郑珍这才提笔写出“盐登赤虺河”五字下联。写毕,他把40两银子悉数拿去送与卖女儿的那位穷人还这位商人的帐。郑珍到茅台后,整天下雨, 心情不佳,他想写一首有关茅台村的诗也一直没有写出来。他戏弄了这个心地狠毒而又颇为悭吝的富商一番,又解了那位穷人的燃眉之急,心绪为之—爽。回旅舍后,便以这副对联为基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台村》一诗。 
     清同治时,贵州仁怀县冠英乡人卢郁芷,平生纵情山水,甚喜饮酒咏诗。他寓居仁怀县城时写的《仁怀风景竹枝词》六首中,有一首就是专门写茅台酒的: 
 
茅台香酿酽如油,
三五呼朋买小舟,
醉倒绿波人不觉,
老渔唤醒月斜钩。
     
  寥寥数语,把茅台酒色香味的甘醇芳郁描绘得出神入化,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通篇描写茅台酒的好诗。酒是诗人灵感的源泉,这话一点不假。一位高龄老人告诉我,据他与卢郁芷过从甚密的父亲讲,卢郁芷最爱喝茅台酒,每次出游总要随身带着酒瓶,喝得尽兴尽欢后,方始吟诗作赋。如果没有喝酒,反而一句诗也写不出来。上面列举的这首竹枝词,就是他醉酒上岸后,在茅台镇的一个友人家中写就的,此诗当时就被人们广为传抄。此后,卢郁芷写的咏赞茅台酒的诗歌有好几首,惜乎都已佚失。
     
  为什么当代吟咏茅台酒的诗歌很多,而清代咏及茅台酒的诗篇却很少呢?这是因为茅台镇僻处黔北边远的山区,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清代,文人墨客是很难来到这里的。就是想喝上—盏茅台酒,也是难之又难。他们既无法亲临茅台,又不能饮到茅台酒,写不出赞美茅台酒的诗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就以上文述及的四位诗人来说,有3人是贵州籍人,他们所居之地离茅台都不远,故有机会前来茅台。陈熙晋虽非贵州人,但他却有幸在与茅台邻近的仁怀厅做官,所以能一游茅台。这说明诗人与名酒要结下姻缘,是需要以发达的交通为媒介的。    
     
  上述4位诗人,有3位是清道光年间来茅台的。为什么在此之前和此后都没有外地诗人来过呢?这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据史书记载:清代初年,茅台镇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直到清乾隆十年 ( 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奉旨开修赤水河河道后,舟楫抵达茅台,茅台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码头,才日渐繁荣起来。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是商贾云集的黔北四大集镇之一了。在赤水河通航的初期,来茅台的主要是盐商和船工,那时茅台刚刚开发,诗人们当然不愿光临这个草创初期的集镇。迨至茅台繁华之后,茅台酒声名亦随之远播,慕名而来的诗人与日俱增,这是十分合符情理的。
  
  至于咸同以后,太平军、杨隆喜等农民起义军在仁怀县境内与清军不断作战,仁怀成为烽烟四起的战场,茅台也几乎被夷为平地,茅台酒的生产大受影响。这时外地的文人不但不会冒险来仁怀,连饮用到茅台酒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还有什么兴致去为茅台酒唱赞歌呢?只有像卢郁芷这样的本地诗人,才能够流连茅台,浅酌低唱,留下一些歌唱绝代名酒的佳篇。  
     
  美酒丰富了诗人的灵魂,扩大了诗人的视野。诗人延伸了美酒的内涵,为它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清代诗人们写下吟咏茅台酒的诗为数不多但却光彩熠熠,是我国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宝贵遗产。它是史诗,为我们研究酒苑奇葩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琼浆,沉醉了亿万读者的心灵,它将像茅台酒一样永远流光溢彩,为人们钟爱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