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
我第一次在《纽约时报》刊登广告,声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时,就萌生了收购这家报纸的念头。因为我发现美国社会和民众对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中国知之甚少。而《纽约时报》的传统和作风,让他们很难对中国作出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析。倘若我们能收购它,则可以推动其风气发生改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投资者谋划商议收购事宜。
前几日在参加某颁奖典礼时,无意间透露了这一信息。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怀疑我是在“放卫星”。同样没想到的是,《纽约时报》一名发言人也称,该公司“不会对传言置评”。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中国人收购美国报纸的行为就是“传言”呢?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空背景下,在各国间合作突破诸多禁区的当今世界,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凭什么就一口断定这是传言呢?
《纽约时报》这家历史悠久的报纸曾多次易主,目前它也已是上市公司。据估算,根据《纽约时报》当前市值及其股权特征,收购所需资金约10亿美元。我个人资金有限,但已说服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香港老板投入6亿美元。只要能收购《纽约时报》,我会毫不犹豫倾尽家产。
既然是收购,成功和失败就都有可能,需要的是坦诚沟通和艰苦谈判。我也曾说过,只要价格合适,没有什么买不到。这句话只是针对这次收购而言。《纽约时报》近年广告收入并不十分理想,也曾多次陷入发展和信任危机,收购对其股东未尝不是好事。所以我对此次收购还是充满信心。如交易破裂,我会在美国寻找另一家信誉良好且有影响力的媒体,实现最终的收购目标。
如果收购成功,我会对《纽约时报》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最终目的就是增加这张报纸的真实度和客观性,重塑其公信力和影响力。无论对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还是增强其盈利能力,都将非常有益。我相信,如果收购成功,这张报纸的发行量将大大增加,全世界会有更多人喜欢这张报纸。广告收入也会迅速提高,报纸会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对中美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互通文化,也将裨益良多。面对这样的多赢之举,相信《纽约时报》的主要股东会慎重认真地考虑。
此次收购本想低调进行,但已是满城风雨,围观者、拍砖者甚多,讥讽声不绝于耳。为何这一收购会招来这么多不理解和嘲讽?我觉得国人的思想还是偏于保守。在世界已变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是国家对外传播力的建设,还是一个普通公民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方式方法上都可大胆创新。有些事看起来似乎是在开玩笑,但未必不可能。君不见,“嫦娥”不是已经在“月亮之上”了?身处改革开放新时代,在这个人人为梦想而砥砺奋斗的古老国度,需要我们首先突破头脑里的“深水区”,多些大胆而新颖的探索实践。
我喜欢出些怪招,但怪招不是花招。收购《纽约时报》,请不要当成一个笑话来听。
上一篇: 刘仰:中国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是宗教 |
下一篇: 白天亮:大变革牵着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