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注册为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盲品游戏”,突破专业化的藩篱?

2014/6/9 16:51:3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71
分享到: 更多

   葡萄酒的日渐盛行给了诸多品牌以机会,但是在琳琅满目的洋品牌之中,其背后的葡萄种类、酒庄历史、生产年份等等,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则犹如天书般难懂。于是,原本盛行于专业品酒师行业的盲品游戏,以新的形式进入中国,力图在消费者中为品牌做直接的体验式推广。

  但如同所有舶来品一样,这种模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能否被接受?“盲品游戏”能否成为葡萄酒推广的有效手段?

  盲品盛行

  从经销商到葡萄酒教育机构,都越来越热衷于盲品了,这似乎成为比白酒品鉴会更为专业,且更具浪漫情怀的一种推介形式。

  所谓盲品,是指品酒者在没有酒标的引导干涉下,尽量利用自己本人的品酒功力,找出一款酒的特色。因此,盲品的酒通常会事先准备好,包封酒标,用尽量相同的容器或酒杯盛装,只标以号码,将品酒体会按号数记下。功力高超者一品即能说出是哪个庄、哪一年甚至哪些葡萄品种酿造。

  但盲品也有一定规则,并非没有原则地将不同的酒混放在一起品,最基本的是将同类酒一起盲品。例如,同一种葡萄品种或放在同一年份出品的横向盲品,或是同一家酒庄的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

  著名的葡萄酒教育机构逸香网同样热衷于盲品形式,2012年度,逸香网所举办的一次中秋西哈盲品会,就汇集了国内一线酒商提供的17款西哈葡萄酒。9位葡萄酒行业专家在现场品评,被幸运抽中的逸香网网友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选出了爱好者最喜爱的3款葡萄酒。提供酒款的酒商包括富隆酒业、百大佳酿、咏萄everwines、保乐力加、法国百特酒业集团等。

  实际上,与一般的印象不同,从此次盲品会的一些品评结果可以看出,评分的高低并不一定与酒品的售价成正比,比如,一款爱美丽奥西拉红葡萄酒其参考价为240元,而其盲品得分89分,另一款同样得到89分的帕桥庄园路易斯西哈干红葡萄酒的市场参考价则达到了580元,也就是说,两者分值一样,而价格差了一倍多。

  另外,一款阳光酒庄精选西拉红葡萄酒得到78分,其参考价为360元,价格高于得分89的那款爱美丽奥西拉红葡萄酒。

  而根据现场的评分规则,又将参与盲品的葡萄酒分为几个档次——96~100分:经典;90~95分:卓越;85~89分:优秀;80~84分:良好;70~79分:普通;60~69分:较差;50~59分:次品。以经典标准和卓越标准为例,要求参选葡萄酒口味深邃而又复杂,将葡萄品种的所有经典特性全部展现出来,是值得去寻找、购买和品味的葡萄酒。风格复杂而有特性,简而言之,是绝妙的葡萄酒。

  由此可见,这次盲品显然是为了给参选葡萄酒做一次品质评级,但是这种形式的针对性也显而易见,普通消费者并不具备盲品的能力,其更多是体现了一种参与性,并通过专家的品饮品鉴获得葡萄酒知识。

  除了这种从组织方、参选方、品评者都分外专业的盲品会外,目前市场上更多的则是面向消费者的盲品,体现了一种游戏特性。

  有专家表示,盲品这种从专业化转化而来的品评方式,更多被企业当成了一种推介方式。试图以此完成消费者教育、品牌推广等多重目的。

  从专业化到大众化,如何转换?

  实际上,如今现身于市场之上的盲品会,往往被赋予了专业品评之外的含义——品牌的推广是重头。 即便是专业化的品评,在当下的环境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据专家介绍,以西方一些产区为例,虽然传统的酿造技艺被人所称道,但是有些企业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并因此而改变酿造流程。这使得盲品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目前有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坚持古老的酿造传统并体现当地的风土条件及葡萄特性,但也有一部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有的酿造师或者企业已经不限定于原有的传统和风味,一切以迎合市场、降低成本为考量。这样就使得体现背后葡萄酒风味与传统文化的盲品失去意义——因为很多产品的风味可能日趋于同质化。

  而新兴葡萄酒世界更加速了这一改变,以澳大利亚为例,其葡萄酒的产量过剩,很多酒厂的出口量较大。不少当地酒厂的酿酒师主要的任务不是保持自己的特点,而是根据进口国的需要调整出各种各样的香气及口感——出口美国的葡萄酒,往往会用美国橡木桶进行陈酿,出口到欧洲的葡萄酒,则会使用法国橡木桶进行陈酿,甚至使用两种橡木桶进行混合陈酿。

  旧世界葡萄酒也是如此——法国葡萄酒举世闻名,但是经济环境的改变迫使一些葡萄酒企业选择更为节约成本的方式,比如现在一些法国南部的酒厂,都会进口美国橡木桶,一方面降低成本(美国橡木桶的价格只有法国橡木桶的1/2左右);另一方面,也是要迎合北美及亚洲市场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盲品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依靠品酒来推测其产地的做法,将会变得难以实现。

  新世界葡萄酒发展迅速,旧世界葡萄酒与时俱进。于是,新旧世界之间、产地之间的传统界限与特质日益模糊,而中国作为新兴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同时也拥有大量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一些企业引进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的葡萄品种、酿造机器与酿造技术,这种混杂使用的结果使得盲品更加困难。

  有专业品酒师表示,如今品酒更多在于葡萄酒本身的色、香、味,而对其背后的传统与传承,则不会有多少品评——因为市场的发展已经导致这种高深层次的盲品变得不可实现。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专业化盲品的日益式微,给了盲品这种形式大众化以机会。

  某酒窖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举办过数次盲品活动,不过并不在乎其专业性与否。“以盲品为噱头,制造游戏氛围,让消费者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中接受我们的葡萄酒品牌,扩大影响力,这就足够了。”这位负责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部分商家在设置盲品活动的时候,会有评分评等级的做法,不过这往往都是预设的结果。

  “有这样的活动设置,最后推出几款明星产品,因为这样的流程而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分数有高有低才更真实,最后的明星产品,肯定都是商家最乐意推广的主力产品,而不妨拿一些边缘产品来做陪衬。”这位人士表示,这样的设置更具戏剧效果,也更容易调动起消费者的兴趣。 

  等级标准缺失、消费者教育缺乏

  尽管很多企业都将盲品视为消费者培育的重要一环,也将其看作是给予消费者质量等级意识的重要一环,但实际上,市场更为需要的则在于葡萄酒评级制度的完善。

  葡萄酒等级制度的源头始于1935年法国颁布《葡萄酒和白兰地的产地命名》的法律,其后世界其它葡萄酒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实质内容全部是为了保证葡萄酒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保护本国的利益。 根据专家的介绍,葡萄酒等级制度是与葡葡品种区域化和葡萄种植区域化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在此区域内,无论从葡萄品种、土壤条件、葡萄产量、修剪方式、施肥灌溉,还是葡萄酒生产工艺、储存方式和瓶型商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因为每个区域的土壤环境等因素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个区域出产的酿酒葡萄的特性有所不同,同时加上独特的培养与酿造技术,才造就了不同等级的葡萄酒。”有业界人士表示,这种基于同一产区同一品种的不同等级的划分方法,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便利。

  旧世界葡萄酒国家质量等级制特点,各国对葡萄酒等级区分都有不同的制度,法国的aoc、西班牙的do、意大利的doc和docg、德国则以葡萄酒的含糖量来决定等级。但相同的是,这些制度都为了确保葡萄酒不会变为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饮料。

  而新世界之中,美国、澳大利亚也都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标准。

  以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法国为例,法国的划分特点是以原产地命名葡萄酒为特点,确定6个内容:产区、葡萄品种、每公顷产酒量、果汁含糖量、土壤耕作、酿酒方法,而意大利沿袭法国的以原产地命名葡萄酒的做法,利用酿酒葡萄的单产来控制酒的质量等级。德国则实行另一套标准,将地理问题和质量问题完全分开。即把葡萄酒划分等级,按质量从一般到高级分为4等。优质头等酒里面又按葡萄质量和成熟度、工艺分为六个等级。

  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作为快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中国则缺乏相应的评级标准,导致消费者无法做出有效选择。

  “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容易相信各种盲品会,但是盲品会本身也缺乏统一性。”有业界人士指出,盲品会之中,既有专业性的品评,也有纯粹商业性的推广,这种混杂性也降低了盲品会本身的可信度。

  消费者教育的缺失成为了商家青睐盲品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混杂的市场、琳琅满目又无从辨别的品类,让商家与消费者都更为热衷于带有游戏性质的盲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