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缴纳养老保险(一般也简称养老金、养老社会保险或“社保”),人们有两种常见态度:
在白领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当中,最常见的态度是希望单位能够替自己尽量多的缴纳养老保险,以便在自己年老以后获得较好的保障;
而对于农民工(和一小部分养老保险唱衰者)看来,养老保险是靠不住的,他们希望能够少交或者完全不交养老保险,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新劳动法实施以后,每年都出现农民工退保潮。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用一个粗略的计算来分析,多交养老保险和少交养老保险哪一种行为比较正确。
公民交纳的养老保险由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由企业“代缴”公民收入的20%进入统筹账户,公民直接交纳收入的8%进入个人账户。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人们以为统筹账户企业代缴那20%“自己没出钱”,因为那笔钱没有经过自己的手。实际上那20%仍然是自己出的,因为企业在计算人力成本的时候,并不是以员工的名义工资进行计算,而是以企业在人力上的实际支出进行计算。
如果一家企业以每月6000元钱的成本雇佣一个打字员,那么这个打字员的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等一切都只能包含在这6000元之内,而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企业给出一份6000元的工资,然后发工资的时候才发现还需要替职工“代缴”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支出,导致这笔合同超出预算。
可见代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设计:一个人领取了6000元工资,然后养老保险拿走了1400元,这和(提前抽走1000元,)给他发工资5000元,然后养老保险只从他手里拿走400元给他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如德国等,养老金占工资比重也不会超过20%,但是中国的养老金比重高达28%,民众却并不感觉到负担沉重,这种代缴制度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算一下交养老保险划得来吗?
职工退休以后领取的养老金也两部分组成,即统筹部分加个人账户余额。
统筹部分的发放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说是170个月和139个月将个人账户上的钱全部发完,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只是按照1/170或者1/139个每个月支付,而不管你的个人账户里的钱是否发完,其原因也非常简单:不能够使得退休人员在某一个时点以后的退休金有大幅度的下降而造成社会问题。
我们假设某人25岁开始工作,工作35年至60岁退休,缴纳养老保险金35年,并于75岁死亡(中国目前平均年龄74岁),可领取养老金15年。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先假设社会平均工资在未来的60年不增长,社会年平均工资永远为1。那么该员工共缴纳养老金为0.28×35=9.8
退休之后,他每年可以领取统筹部分=1×35×1%=0.35
个人账户养老金=(0.08×35)×12/170=0.197647(按170个月计算)
两者相加,该员工每年领取0.35+0.197647=0.547647的养老金,生前领取养老金总计0.547647×15(退休后的生存年数)=8.2147,
交了9.8,只领回8.2147,该员工领取和缴纳养老金之比为0.8382,每交100元养老金只能拿回来83块多,显然划不来。
反驳者也许会说,工资水平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如果我们考虑到工资逐步增长,那么购买养老保险就是划算的。
我们再来假定公民年工资平均初始值为1,年均工资增长率为5%,工作年限为35年,计算可知:
1年工资期末值:1×1.05^(35-2)=5.2533
年工资和值:(1-5.2533×1.05)/(1-1.05)=90.3200;
2总计交纳退休金90.3200×28%=25.2896
3其个人账户余额:90.3200×8%=7.2256;
统筹部分为1×1.05^(35-2)×0.35=1.7511
个人账户为7.2256×12/170=0.5100
总计领取退休金(1.7511+0.5100)15=33.9165
交纳25.2896,领取33.9165,比例为1.3411,似乎只要社会保持增长,看上去确实能赚一点。
不过35年的零存整取,最后获取的收益仅为总额的1.34倍,这实在是一个低得可怜的利息回报,为什么不用这钱投资点别的呢?
考虑通胀因素,再算一笔账
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通货膨胀,任何社会长期来看都必然是一个通胀的过程,今天的人民币和美元英镑的购买力,都非三五十年前可比。
假设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某甲和某乙工资都为60元,某甲不相信养老保险,他要求单位只按最低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每个月交给养老保险四块八毛钱;而某乙相信多交养老保险能让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在以后的十年当中都坚持让单位以较高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甚至每月多给养老保险交15元。
三十年过去了,某甲和某乙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某乙在八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工资较大幅度提高以前),生活品质都只有某甲的四分之三,他换来的唯一好处是,在养老保险账户上比某甲多1800元,在他领养老金的时候,多交的这1800元甚至达不到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平均工资。
按中国的通胀速度,很有可能前二十年交的养老保险费在数额上只等于最后5年交的钱。从个人账户来看,年轻时多交老了多拿是没错,但多拿的钱远远比不上年轻时多交造成的损失。
显然,个人账户是一笔很坏的投资,前二十年多送进个人账户的钱会被通胀严重稀释,几乎等于打了水漂。而统筹账户那部分钱比较划算,因为领取的标准是根据退休前一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制订的,所以统筹账户具备一定的抗通胀功能。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过程中,以后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退休者越来越多,养老保险的支出还将越来越大,收入也将越来越少,这是养老保险的可见前景。而目前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跟通胀水平比起来,养老钱实际处于贬值状态,且就目前情势看来,随着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贬值损失也越来越大,指望将来的养老金政策有较大改善,甚至帮你抵御通胀的冲击,这也是不大可能的。
文章结尾总结一下,三个推论送给大家:
1,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该为自己的养老作出打算,不要指望多交养老金能让你过上幸福晚年;
2,养老金交得越多越不划算,在和雇主的谈判中,多要求工资,少要求社保;
3,人类的经验证明,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最好的养老屏障是家庭和子女,最好的养老投资是生孩子。
上一篇: 海外反腐:该害怕的是老虎还是苍蝇? |
下一篇: 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