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央视一则关于年份酒的调查报道再次将近年颇受争议的年份酒推上了风口浪尖,尤其是泸州老窖无端“躺枪”股价下挫引发投资者的热议。
部分不良酒企、商户通过香精香料勾兑、使用不达酒龄的基酒勾调出所谓的年份酒欺骗消费者,这对真正生产年份酒的酒企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同时,种种年份酒乱象的曝光无疑是对本已面临调整的行业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这种种违法、违规行为背后行业所要承受的是消费者、投资者对其的不信任和质疑。
而像泸州老窖这样无端“躺枪”的事件则反映了部分媒体断章取义或者不实的报道则会误导消费者、投资者的判断。
“年份酒”是一种概念,最初,它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确实为酒行业打开了新的营销思路。但随着行业内过分使用以及滥用使得这一策略如今或已属于下下之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年份酒”这一概念得以在市场上流行可能还是源于消费者对“酒是越陈越香”概念的认知,年份酒的包装大多高端、奢华而受到部分消费者的追捧。
其实,对于年份酒概念不少业内人士就曾质疑,为什么一些酒厂建厂不足几十年,却能生产几十年的年份酒?
回头再看因媒体转载央视报道而引起泸州老窖投资者大为光火的事件。
1月22日,央视针对年份酒市场进行调查,报道了年份酒市场乱象横生后,有媒体刊出《泸州老窖是造假界老大哥,多数酒企效仿》一文,泸州老窖由此受牵连,股价受挫,投资者质疑声不断。
此后,该媒体虽刊发道歉声明,但是投资者仍对此表示愤慨,并希望公司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应该说,投资者质疑该媒体报道主要是因为该报道在转载央视报道的过程中断章取义,把泸州老窖喻为“造假鼻祖”,虽然事后该媒体做了澄清声明,但对于目前风声鹤唳的白酒行业来说,该报道对泸州老窖形象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从这一事件也不难看出,现在的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已经对年份酒有了一定的认知。由于2012年“勾兑门事件”以及“塑化剂事件”等行业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消费者、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
“年份酒”概念在黄酒行业中的使用比白酒行业要早,如“五年陈”、“十年陈”等,不过黄酒对其基酒有相应的标准,规定了其年份基酒的含量配比标准,然而,目前在白酒业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
其实,年份酒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一直在进行着。例如,中国酒业协会正在推进的“中国白酒3C计划”之“品质诚实”科研计划中包括对年份酒鉴别技术的研究:通过研究开发名优白酒风味组分指纹特征数据库,建立年份酒真伪鉴定专家系统,为维护名优白酒品牌形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制定白酒年份酒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研究将年份酒实施许可准入或认证、认可管理,规范行业行为,推动产业诚信建设。
目前,白酒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占比并不大,仍是以中小企业居多,且较为分散。而原来酒行业在监管方面也因为多头管理而存在一定监管“盲区”。
不过,随着相关监管力度的加大,我们应当相信,行业未来必然会走上理性、健康的发展道路。